雍正,清朝第五位统治者。在他统治之前,康熙给他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康熙在位时,收复了台湾,几次出征驱逐边境的沙俄士兵,保卫藏族……
康熙从小悟性极高,孜孜不倦,长大后因为小时候得过“天花”并且痊愈,而被推选为新的继承人。14岁康熙便上朝执政,但是当朝的大臣在内部互相勾结,权力甚至大过了康熙,相当于将康熙架空。
而康熙从小也跟随孝庄皇后学会了许多治人办事策略,采取一系列措施,趁其不备将其削官逮捕,从此才算真正执掌政权。
雍正接手,大肆整顿康熙在位末年,朝内不和谐现象频发,腐败现象严重,甚至多地出现暴动,但当时康熙已经无心管控,心存“尽量少事”之心,不愿深究那些腐败风气的来源。最令康熙感到难过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了,对于这件事,界内称之为“九子夺嫡”。
雍正的母亲出身低微,最终却被选为皇帝,这必定会使另外几个皇子感到极其不满。但是他出色的处理政务能力和为民着想的心胸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
他从小因出身被排挤,所以察言观色、以智取胜的“谄媚”手段他张口就来。在康熙末年,康熙喜欢听的,喜欢做的他都能干,因此得到了康熙的“不否定”。
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雍正年少便开始偷偷积攒势力,而这部分势力不仅保证了他的安全,也在他登基的关键时候出了一份力。
上位后,雍正不得不谨慎,从小到大都遭人挤兑,如今成了皇帝,要做的有两件事。一,巩固自己的地位;二,管理好国家,大力改革旧制,也是巩固统治的一种。
在雍正与其他几位皇子争夺帝位时,他就已经大概了解到内部究竟有多么腐朽。他下定决心从内部开始整顿。康熙遗留下来的问题他需要一一解决。
例如康熙那“尽量少事”之心的传播。他主张反对那种守旧思想,逐渐将人们的思想“扭正”,毕竟康熙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他的思想人们也会下意识去推崇。
在还未登基前,雍正就经常跟随康熙去地方上处理政务,了解到许多民生问题。从小的经验和所见所闻驱使着他改善民生,民生问题的改善极为困难,需要考虑各方各面的问题。例如,各地赋税的征收是否公平,赈济粮食是否均匀发放,各地制度是否适合当地居民······
与前朝一样,雍正在整改过程中也遇到了“刺头”——“土司制度”。
有利有弊,只能不停整改土司制度在最初是为了有利于管控中央管不到的地方,由元朝创立。元朝统治者并不是真正的中原人士,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元朝中央人才较少,大多是有勇无谋之人,也就导致了对各地的管控不够到位,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土司制度建立了。
中央无暇顾及,便想让其“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中央只要控制住最高领导者就可以了,借此也进一步约束了汉族的发展。
为了控制住“自治地”的最高首领,元朝中央做的是给他们好处,珍宝锦缎应有尽有,家族世袭,亲戚当官。加上在“自治地”的统治地位,久而久之,土司势力逐渐壮大,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发展到一定地步后,甚至可以与皇帝相比高。
在这段时期,中央确实有官员曾经上书说过此事,但元朝统治者不以为意,认为小小的地方并不能引起什么恐慌,相反,不去管控还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为朝廷办事,管理边疆。
日复一日,土司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和实力范围,在当地,土司就是“皇帝”,并且他们要交的税也很少,只是做表面功夫。表面上看他们隶属于中央朝廷之下,而实际上早已经有了独立生产生活的能力,随时可以脱离出朝廷的控制。
由此可见,元朝是好心做了坏事,其灭亡也有土司制度的一份原因。
在元朝因为土司制度吃亏之后,明朝吸取教训,着手改正土司制度。可是土司制度确实有其他制度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明朝也只是局部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调整。
在明朝,土司制度继续发挥着他安抚偏远地区民众,组织发展生产等作用,并且在其他方面对其进行了整改。
明朝在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文官职位,使其相互牵制并且无法集中人力财力发展自己。还将土司引入政府系统,使其与中央的联系更为紧密,不至于像前朝一样被受其牵制,甚至可能会忘记边疆还有那么一个小地方需要定期治理。
调整过的土司制度在初期看起来还不错,所以中央加大了土司制度的使用范围。但也因此,明朝中期暴动频发。
统治者只注意到了土司制度的优点,没有考虑到制度的弊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良过的土司制度虽然表面看起来对统治好处颇多,但毕竟某个制度在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后总能被抠出漏洞,土司也寻找到了其中的漏洞,并且利用漏洞去脱离控制。
比如当地土司逐渐转换方法,仗着自己被朝廷保护便胡作非为,多征税,少交税、跟朝廷管征税的人打好关系,照样也能悄无声息的发展势力。
改土归流,间接管理改为直接管理早在顺治时期触碰到土司制度的时候就遭到了“回击”。某总督曾建议将边远地区的人民移至土地肥沃,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利于民生。可是却遭到了众多土司的抵制,导致这项工作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土司如果集中起来力量,连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
雍正决心要改革的时候就应该能想到会有“土司制度”这个硬茬儿,改革途中,某巡抚曾建议直接废除土司制度,受到了雍正的赞同。
若是土司只简单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倒也不足以惹怒雍正,雍正也不会同意直接废除土司制度。可是土司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中央的权威,令朝廷难堪,就不得不治理了。
因此,雍正时期对土司制度的治理方式便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展开说就是,改土司为流官。将原土司撤掉,换成偶尔被流放的官员。
在那个封建时期,民族凝聚力较弱,大家甚至将外族人视为敌人,由此也出现了许多本不该出现的暴动。
流官大多接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民族归属感,并且大多为汉族。而将土司换成流官派他们去管理边远地区的好处就是,在无形中增强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更加有利于民心统一,极大程度上防止分裂。
伴随着官员的改革,对于一些顽固的土司势力只能用武力来清除。雍正派出将军前去攻陷云南某土司民族聚集地。在中央攻破该势力强大的土司之后,其他土司都开始坐立不安,不少土司都纷纷上交兵器,金银。
不仅如此,为了更直接的避免祸端,雍正直接在偏远地区设置政治及军事机构,做到了直接管理,并且尽可能让他们也拥有肥沃的土地,减少了叛乱的几率。
土司在时,对于自己的民众时常征收重税,而缴纳轻税,在中间谋取巨大利益。由此,雍正重新派人规定了各地的赋税政策,极力保证民众的基本用度。另外,考虑到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新丈量土地,分割土地也被提上日程。
收获民心,意义重大在那样人群和思想不够集中的地区一番改革下来,受土司制度限制多年的普通人也过上了不被压榨的生活,自然心向中央。
据了解,自“改土归流”以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总数大幅增加,多数荒地得到开垦,整体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次“改土归流”使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了中央是在切实为他们考虑,这为日后的民族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可以设身处地的为民众考虑,揪出问题的本源并解决问题,一切政策的推行大抵都会极其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