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101计划”“985工程”和“211工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近年来,随着“101计划”的推进,不少人产生了“101计划是否会替代985和211工程”的疑问。事实上,三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各有其独特的定位和作用,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相对985和211来说,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了解101计划。“101计划”即基础学科“101计划”,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计划。为什么要叫做101计划,说到原因还有一些戏剧性,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制的“101”是由“0”和“1”组成的最小的素数;在英语中,“101”用来指代“一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故取名“101计划”。重点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 2021年12月,教育部在计算机领域率先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
- 2023年4月,在计算机“101计划”的基础上,又启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 2024年4月19日,教育部召开大会,部署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
具体计划内容: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一支一流教师团队;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
从计划目标来看:“101计划”:旨在通过汇聚顶尖高校、师资和出版单位等资源,以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项目为基础要素,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教师团队和一流实践项目,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重点是加快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对来说- “985工程”:目标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从实施范围和规模来看
- “101计划”:目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9个基础学科领域,参与高校相对集中在部分在这些学科有优势的高校,且还处于试点和推广阶段。
- “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这些高校都是在综合实力、学科门类等各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的顶尖高校,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 “211工程”:涵盖了100多所高校,在数量上多于“985工程”高校,其范围更广,涉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也各有特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实施重点和作用来看
- “101计划”:聚焦于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项目的优化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前沿的基础学科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 “985工程”:强调高校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向世界一流迈进。
- “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
从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来看
- “101计划”:为高校的基础学科教育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和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和示范引领,有望提升全国高校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
- “985工程”:打造了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 “211工程”: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进程,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101计划”“985工程”和“211工程”在目标、范围、重点和贡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101计划”不会替代“985”和“211”工程,而是与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质上这两个工程和一个计划并没有冲突,而且985和211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学校身份的标榜,并没有政策上的扶持,101计划确实实打实的政府目前的工作重点,所以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是不同时代要求下的产物,大家目前可以更多的关注101计划,看看是否有捡漏的机会。
目前国家打造的重点就是“101计划”,那这个计划对考生报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那家应该如何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呢?
学科选择
- 基础学科受青睐:计划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使这些学科教育质量提升,资源更丰富,会吸引更多考生选择,为科研和创新打基础。
- 交叉学科成热点:像人工智能“101计划”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相关交叉学科专业成为报考新热点,满足新兴产业人才需求。
报考方式
- 综合评价更突出:高校注重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单看成绩,考生可通过竞赛、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展示特长优势,增加录取机会。
- 多元录取途径增加:高校可能为“101计划”相关专业设特殊招生渠道或选拔方式,如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让有特定才能的考生有更多机会。
院校选择
- 参与高校更受关注:参与“101计划”的高校在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实力强,有优质教育资源和政策支持,考生会更倾向报考这些高校以获更好学习发展机会。
- 特色高校崭露头角:一些在特定领域有优势的特色高校因“101计划”被更多考生了解,打破传统名校垄断,地方高校或行业特色高校有机会吸引优秀生源。
职业规划
- 职业方向更明确:考生通过“101计划”可早接触科研和创新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明确未来职业方向,在大学有针对性学习实践。
- 就业竞争力增强:“101计划”培养的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强,符合市场需求,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
- 实施阶段:第一阶段以33所计算机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为主进行试点;第二阶段在全国高校中分类分步进行推广,并期望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标杆作用。
开展领域范围广
101计划,已从最初试点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推广至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8个基础学科领域,共9个领域。
最后给大家整理一下参与“101计划”的部分高校:
- 计算机领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
- 数学领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
- 物理学领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 化学领域: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 生物科学领域:西湖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
- 基础医学领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 中药学领域: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 经济学领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哲学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