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他插队!你的第一反应,决定着孩子要不要过被欺负的一生

老六谈天说地 2025-01-03 16:48:23

这个月,跟儿子一起去游乐场玩。他玩了各种游戏,开心得满脸通红。

最后我们排队等坐过山车时,一个小男孩插队到了我们前面。

儿子拉拉我的手:"爸爸,他插队!"。声音虽小,但神态坚定,眼里还带着几分疑问和期待。

游成场嘈杂,我没有出声。我蹲下身,平视着儿子,说:"去跟他说,告诉他后面还有人在等。"

儿子犹豫了一下,走上前轻声说:"同学,我们在排队,你不能插队。"

插队的男孩转头看了儿子一眼,没说话,但退了回去。

儿子回到我身边,我摸摸他的头,说:"处理得很好。"

这是个小插曲,但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的我总是默默忍受,不敢表达。直到工作后,才慢慢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

父母的反应,决定孩子未来如何面对不公。

01

很多家长遇到类似情况,第一反应是冲上去帮孩子出头,或是告诉孩子"算了,不用管他"。

前者剥夺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机会,后者则在暗示"遇到不公平的事要忍让"。

记得上个月带儿子去公园。另一个孩子抢走了他的玩具车,他第一时间找到我。

我问他:"你想怎么办?"

"我想要回来。"

"好,那你去跟他说。如果有问题,我就在这里。"

儿子走过去,礼貌又坚定地说:"这是我的车,请你还给我。"

那孩子看了看手里的车,又看看站在不远处的我,把车还给了儿子。

事后我问儿子:"你害怕吗?"

"有一点。但你在旁边,我就不怕了。"

我给他一个拥抱:"记住,遇到不公平的事,要学会表达。爸爸永远是你的后盾。"

02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本能。但这种本能,会被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改变。

《非暴力沟通》作者罗森堡说:当我们替孩子解决问题时,实际上在暗示他们无法独立面对困难。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很好。每次遇到不愉快,父母都会冲在最前面。

工作后他发现自己不敢与人争执,害怕冲突。即便被占便宜也不敢吭声,因为他从未学会如何处理这类情况。

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父母的角色是守护者,而不是代理人。

03

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需要三个步骤:

识别-表达-行动。

识别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公平。这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父母指导。

有次在商场,儿子买了个气球。回家路上,气球不小心飘走了。他很难过,抱怨说气球不好。

我说:"不是气球的错。如果我们不好好拿着,它就会飘走。这是自然规律,很公平。但如果有人故意抢走你的气球,那就是不公平。"

表达是教会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既不软弱,也不粗暴。

行动则是在表达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可能是寻求帮助,也可能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04

在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时,父母需要注意几点:

不要急于介入。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和时间。

在孩子处理问题时,保持适当距离。既让他感受到支持,又不会过度依赖。

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只是结果。即使没能解决问题,也要表扬他敢于尝试。

我观察到,经常被父母抢先解决问题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之,那些得到父母适度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意识。

写在最后

游乐场的那天回家后,儿子跟我说:"爸爸,原来跟别人说话,也没那么可怕。"

听到这话,我放心了。因为我知道,他在慢慢学会保护自己。这比直接帮他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教育孩子应对不公,不是教他变得咄咄逼人,而是让他明白:表达诉求是一种权利,而不是冒犯。

保护自己,需要勇气。这份勇气,来自父母的支持与信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