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解决了乱世的根本问题

子玉史院吖 2024-10-09 17:09:05

文 / 子玉

乱世的本质是解决旧有矛盾的一个过程,而影响历代王朝历史周期的也无非土地和户籍问题,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能稳坐江山。五胡入主中原之后,都进行了各种尝试的改革想立足中原,但却只有北魏实现了这个目标,本质原因就是,北魏解决了土地问题,将朝廷的权力延伸至基层。

304年十月,刘渊在离石的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称汉王,建元元熙。对于刘汉政权的远景政治目标,刘渊表示:“大丈夫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同时,刘渊还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将自己打造为蜀汉政权的继承者,其祭祀两汉的三祖五宗也是强化自己的这一政治定位。

在刘渊的认知中,只有凸显自己汉室继承者的身份才能最大程度整合北方资源为自己服务,只有将其政权打造为汉室政权才能在中原立足。

刘渊的作为确实具备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质,但其却没有看到乱世的根本,西晋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世庶矛盾,世族垄断了政治和经济资源导致士人没有上升空间于是就迎合了八王的野心和胡人南下的趋势。

刘汉政权要想真正在中原立足就必须解决世庶矛盾,而世庶矛盾的根本就是土地问题。

当然,刘渊作为开拓者、创业者当时还根本想不到这一层。

等到刘曜在内斗中攫取了权力并改国号为赵迁都长安之后,汉赵政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因为,刘曜已经放弃祭祀大汉宗室,重新认祖归宗,将自己定义为冒顿单于的后代。

刘曜改国号并迁都长安的行为本质上是汉赵政权的一次退化,既然其已经回归游牧政权的定位,那么必定会被历史抛弃。五胡十六国的本质是历史在以战争的形式筛选解决北方问题的最佳政治选手。

在前赵政权被石勒所灭之后,后赵政权成为了北方的主导,其在领土层面基本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330年二月,石勒称赵天王,九月,即皇帝位。

此后,高句丽、鲜卑的宇文部和前凉政权也相继向后赵派出使者,后赵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化。接下来就是由乱到治的阶段。

和刘邦一样,石勒虽然是马上皇帝,但对于如何治理天下,他也有自己的方案:大力发展经济、推广教育。

早在攻取冀州之后,石勒就在谋主张宾的建议下,统计户口和田地,规定每户的纳税标准是帛二匹、谷二斛。在八王之乱后,石勒是第一个制定相关政策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人,是当之无愧的汉高、魏武式的乱世枭雄。

对于教育,石勒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各地设立太学,以明经善书的官吏作为文学掾,选取部下子弟三百人进行系统化教育;在襄国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间小学,选取部下和豪族子弟入学;石勒常常亲临各学校,现场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优秀的对其进行奖赏。

我们有理由相信,石勒具备解决乱世问题的能力,但现实却是,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却并不多,337年七月,石勒驾崩之后,集宗室和藩镇于一身的石虎以丞相、魏王、大单于的身份架空了皇帝石弘,攫取了后赵权力。334年十一月,石虎废掉了石弘,登上了居摄赵天王之位。

石勒去世是后赵国运的转折点

图源/剧照

和前赵政权的刘曜一样,石虎登基也是一次历史的倒退,因为,石虎的长处是军事开拓,政治却是一塌糊涂,直接导致后赵逐渐陷入泥潭之中。

不具备解决乱世问题的能力,后赵政权最终也被历史淘汰。

下一位上场的是苻坚大帝。和石勒一样,苻坚也以开拓之功统一了北方:370年十一月,灭亡前燕;371年四月,降服前仇池;376年八月,灭亡前凉;同年十二月,灭代;373年,从东晋手中拿下蜀地。

前秦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中唯一实现了一统中原目标的政权。随着高句丽、新罗和吐谷浑的朝贡,苻坚建立了以前秦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在功业层面远远超过了石勒。

同时,苻坚在治国层面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前秦的人口一度达到了二千三百万的规模,对于苻坚的治绩,史书的原话是:“关陇清宴,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完全一副治世图景。

另外,苻坚也在教育领域发力,他不仅自己熟读经史,汉文化水平极高,在位期间也重文教,每月亲临太学,考问诸生经义,他给自己立的flag是:道德层面要不逊于周公和孔子;功业层面要超越汉武和光武。

理论上来说,苻坚可以成为解决时代问题结束乱世的人,但前秦的盛世却根本经不起一场战争的考验,淝水之战,秦军惨败,苻坚身死国亡,北方又陷入各股割据势力的混战中。

一般来说,我们将苻坚的失败归结为妇人之仁,没有杀慕容垂等异族精英给自己留下巨大隐患,但本质还是苻坚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如果苻坚得到了北方百姓的广泛支持,前秦的大厦不会那么轻易就崩塌的。

苻坚“混一六合,以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终究只是梦想。

历史,还得经过复杂的筛选程序来选出真正能够解决时代问题的人。

经过战场上的筛选,北魏又成为了在地理层面统一了北方的政权。虽然上场较晚,但北魏明显是幸运的,因为,其有后赵和前秦的失败案例可以作为参考,能够看出天下真正的症结之所在。

485年,冯太后以孝文帝的名义将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和大量的无主荒地统一分配给各族百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均田令”的改革: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二十亩,奴婢身份的男女授田数量也是这个数字;丁牛授田为每头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都以两倍之数给百姓,以方便轮休,如果是耕一年,休两年,则给三倍;百姓年老后免交租税,去世后将田地归还给朝廷。

均田令首先解决的是农民的生计问题,在西汉末年就不断加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困扰着历代朝廷,东汉、魏晋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土地问题导致的世庶矛盾也是影响上述几个王朝周期的重要因素。

北魏能够解决土地问题不仅能够消弭世庶矛盾,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民心,增强了朝廷和百姓的粘合力。

最重要的是,朝廷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帝国的运转,供养军队,支撑帝国的开拓战略。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多年的战乱让北魏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的基础上的,因为,当时的世族力量依旧强大,这一群体掌控着大量的土地。

同时,均田令也是对生产方式的统一,当各族人都以农耕经济谋生后,所谓的胡汉矛盾自然会慢慢消解,填平胡汉的鸿沟并不只是文化这一条路。

冯太后正式拉开了北魏的汉化改革

图源/剧照

除了均田令,北魏还实行了“三长制”:每五家为一邻,设立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设立一个里长;每五里为一个党,设立党长。

通过三长制,北魏不仅将权力延伸至基层,而且实实在在掌控了大量人口,保证了赋税的正常征收和兵源的正常征发。太武帝时为什么要和寺庙争夺人口,就是因为,当时的户籍制度相当混乱,世族通过宗主督护制控制了大量人口。

土地问题和户籍制度永远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命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王朝就能平稳运行。

此外,俸禄制也使北魏的官僚制度越来越正规化。游牧民族此前的收入一直都是通过战争掠夺,这既不是长久之计同时也会导致各种贪腐问题,所以,俸禄制的实行就有效解决了以上痼疾。

对于战争,北魏也是想得明明白白,没有期望像石勒和苻坚当年想要通过一战解决统一问题,因为,兼并南朝有两个必备条件:

要动用举国之力;要进行长期的准备、动员。

而要动用举国之力就必须先得消弭胡汉矛盾才能集中所有资源,长期的准备又包括后勤的保障、成熟的步兵建制、熟悉城市攻守战、习惯在江淮水网纵横地带作战...

这些条件的满足必须得需要时间,得有等待的耐心。

所以,北魏就通过接力的方式不断满足以上条件:太武帝开始建立步兵,并用于实战;献文帝拿下淮北并进一步规范兵役制度;孝文帝将国都迁往洛阳并通过三次南征扩展国都的战略缓冲区,同时让魏军熟悉在南方作战,而且完成了魏军由骑兵到步兵的转型并完善了后勤保障体系...

也就是说,北魏真正做到了对战争逻辑的理解。

凭着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耐心,北魏的领土反而是不断往南渗透,威逼南朝。当然,这也是因为有前秦的失败案例在前,北魏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我们不必纠结孝文帝改革导致的新的问题和矛盾,因为,北魏也是南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踩坑角色,正是有了北魏提供的经验和教训,脱胎于西魏、北周的隋朝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历史使命。

南北混一的结果北魏也曾作出了巨大贡献,只是最终的果子不是由他摘而已。

所以,南北朝的历史,北魏算是解决了根本问题,拓跋鲜卑才是这段乱世中最重要的贡献者。

2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