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出一则震动国际防务界的消息,美国国防部长在社交媒体发起更名投票,超过半数参与者支持将"国防部"恢复为历史上的"战争部"。这场看似荒诞的网络民调,实则是美国军事战略重大转型的试探性信号弹。
这场更名风波绝非文字游戏。1789年成立的"战争部"曾是美国开疆拓土的核心机构,1947年更名为"国防部"标志着战略收缩时代的开始。如今提议重启旧称,暗示着美国军事学说正从"基于威胁的防御"转向"主动塑造战略环境"的新范式。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新版《国防战略》已将"先发制人"列为核心原则,这与"战争部"蕴含的进攻性不谋而合。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兵棋推演揭示惊人趋势:在18个预设冲突场景中,美军主动出击方案占比从2018年的32%跃升至76%。这种转变在印太地区尤为明显,关岛基地的导弹防御系统升级为进攻性武器平台,B-21突袭者轰炸机的部署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无不体现"攻防转换"的战略意图。
更名倡议背后是价值万亿美元的产业利益。雷神、洛马等军火巨头的游说支出创历史新高,推动国会通过《太平洋威慑计划》等进攻性法案。值得关注的是,海军重启的"500舰计划"中,60%舰艇设计用途超出传统防御范畴,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搭载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射程覆盖亚太关键航道。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功能正在发生质变。迪戈加西亚基地从后勤枢纽转型为"远征前进作战基地",驻日美军配备的"堤丰"导弹系统射程涵盖中国沿海经济带。这种"前沿威慑"向"前沿打击"的转变,与更名倡议形成战略呼应。北约内部报告显示,美军正在将28%的欧洲驻军重新部署至印太方向。
这种战略转型对中国的压力立体化显现。南海方向的"双航母战斗群"演练频次提升40%,太空军的卫星侦察网密度增加3倍,网络空间作战司令部将中国列为"持续性网络战役"主要目标。更值得警惕的是,五角大楼《混合战争手册》明确将经济制裁、信息舆论战与常规军事手段整合运用。
回望1947年的战略收缩,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软实力扩张;如今攻势战略背后,是"军事-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新帝国模式。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军力比拼,更是制度创新与战略定力的全面考验。当"国防部"的铜质铭牌可能被历史称谓替代,世界正在见证帝国逻辑的又一次危险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