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到了国内,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探望自己儿时的好友,也是自己的知音,已经患了癌症的邓稼先。
面对杨振宁的到来,邓稼先显得尤为高兴,两人在医院的走廊上,拍下了一张最后的合照,照片中邓稼先的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去探望邓稼先那天,杨振宁带了一束花,邓稼先笑着和妻子许鹿希解释:“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
说罢,邓稼先又对妻子说:“家里还有一个块砚台,你替我送给振宁吧,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而杨振宁,显然此时最关心的事,并不是那块砚台,看着病床上浑身难受的邓稼先。
在这一次的会面中,杨振宁面对着几十年的好友,他问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困惑,杨振宁问道:“稼先,中国政府给两弹研究的工作人员颁发奖金,国家给你发了多少钱?”
杨振宁为什么有如此一问?邓稼先是如何回答的呢?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1950年,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尽管面对着世界上火力最强的美军,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并不胆怯,反而利用着落后的武器装备,将敌人打的节节败退。
美国总统为此恼羞成怒,甚至表示要往中国扔原子弹。
作为那个时代最为强大的核武器,原子弹的威力显而易见,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力威胁,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却是丝毫不惧。
毛主席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毛主席也明白,敌人的原子弹,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中国任的头顶,保不齐那天就会落下来,而想要改变这种困境,那就必须把我们自己的实力,提升到与敌人一样的地步。
1956年,毛主席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两年后,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终于落了下来:“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主席一声令下,十万工程兵开始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建造“地下长城”,而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被聚集到了一块,他们,将为这个国家的强大而效力。
你一定要学科学,对祖国有用1924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同年3月,一位后来笔名叫金庸的武侠小说家诞生,6月,孙中山在苏联以及中共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使得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代表着封建王朝真正的终结。
而这些大事,都和安徽怀宁县“铁砚山房”邓家关系不大,这一年令邓家长辈唯一高兴的是,6月25日,邓家的一个孩子,出生了,这代表着邓家有后了。
邓以蛰
孩子的父亲邓以蛰是一位优秀的美学家、艺术家以及教育家,早些年间,他曾出国留学,专门到日本,美国深造,1923年回国后,他相继在清华,北大任教授。
在此之前,邓以蛰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这个孩子,是他的第三个孩子,也是他的第一个儿子,思来想去,邓以蛰给儿子取名为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全家搬到了北京,后来在崇德中学,邓稼先也是在这里,遇到了一位与自己羁绊一生的好友,他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个有名的数学家,他与邓以蛰是好友,两人关系匪浅,也是在父辈的影响下,邓稼先与杨振宁成为各自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13岁时,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邓稼先的人生追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驻北平,而这件事,也代表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身处在北平的最前线,邓稼先以自己亲身的经历,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家破人亡”,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相。
面对着大街上耀武扬威的日本人,邓稼先内心恼怒,一天,他在上学时,当众将一面日本国旗扯了下去,并踩在了脚底,中学的校长得知后,虽然欣慰,但也担心,校长悄悄找到了邓稼先的父亲。
校长说:“以你儿子的脾气,早晚会有汉奸告密,肯定要出事,不如让他出去避一避。”
知子莫若父,邓以蛰内心对儿子的做法虽然很赞同,但他同样担心儿子的冲动,后来,邓以蛰决定将儿子送往云南大后方去读书。
当时邓以蛰对他说:“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学文,学科学对祖国有用。”
不同的选择,天各一方邓稼先在云南,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后来,他考入了西南联大,并在这里,学习到了更高级的知识。
当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时,他的好朋友杨振宁已经是物理系四年级的学生了,两人尽管年级不同,但他们友谊不变,他们还是如同之前那样,一同游玩,一同背诗,一同玩耍。
1945年,杨振宁考取公费留学,随即奔赴美国,此时的邓稼先也从西南联大毕业了,他则是在之后,前往北平,在北大物理系助教,直到两年后的1948年,邓稼先考取了留学研究生,他的人生,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什么要去美国?其实邓稼先心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要想对国家有贡献,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习到优秀的知识,回报祖国。
也因为邓稼先心里一直都憋着一口气,所以在美国,他学习起来相当勤奋,仅用了一年11个月的时间,就以本科的学历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那一年,邓稼先很年轻,他才26岁,因此,他又被称为了“娃娃博士”
这个时候,大洋彼岸,也传来了好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在美国,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遭遇不同,杨振宁此时是博士毕业,并且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执教,而他也很快将要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邓稼先在美国表现出来的优秀,当然也获得了导师与同学的挽留,不过,邓稼先清楚的知道,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
1950年8月,邓稼先踏上了回国的轮船,他的好朋友杨振宁,却是选择留在了美国,他们不同的选择,也让两人在长时间内天各一方,没有再相见。
回到祖国后,邓稼先很快投入到了工作中,事业有成,他也迎来了爱情的丰收,他的妻子,正是恋爱多年的女友,许鹿希。
结婚后,邓稼先经常带着妻子一同去戏院听戏,或者一起去颐和园散步......这段时间的邓稼先,也许度过的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1958年,党中央决定搞原子弹,邓稼先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
国家给你发了多少奖金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邓稼先心里猛地一动,钱三强继续说道:“如果你从事这项工作,意味着你今后要隐姓埋名,你的一切学术成就,也许永远都不会公开,也不能让家属知道你的工作性质与内容,你愿意吗?”
当天晚上,邓稼先回到了家里,他不像往常一样活泼,许鹿希似乎看出了什么,就在她准备询问时,邓稼先却是主动开口了:“我的工作要调动了。”
许鹿希:“调到哪里去?”邓稼先:“这不能说。”
许鹿希:“那你做什么工作?”邓稼先:“这也不能说。”
许鹿希:“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和你通信。”邓稼先:“这也不行。”
问了几个问题,却都不能回答,许鹿希的眼泪一下就落了下来:“你这到底是要去做什么呀?什么大事让你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邓稼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说了一句:“以后家里的事我都管不了了,都托付给你了。”
听到这句话,许鹿希也停止了自己的询问,她知道,自己丈夫做出的决定,她很难改变,而且直觉也告诉许鹿希,自己的丈夫,一定在从事着一个伟大的事业。
邓稼先的新岗位,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这个研究院,实际上主要研究的,就是原子弹,也就是说,邓稼先的工作,是负责中国原子弹的理论研究。
刚开始时,有苏联老大哥帮助,不过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再加上苏联专家的撤走,中国的科学家们,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路。
邓稼先的工作压力,一下上来,而历史证明,邓稼先没有辜负祖国,他在经过无数次的演算后,终于得出结论,中国要想研究出原子弹,需要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作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邓稼先与于敏
1964年,新中国的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年以后,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科学家的努力,也离不开邓稼先的领导。
可谁又知道,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举国欢腾时,邓稼先悄悄坐飞机来到了医院,他的母亲病危,在病床前,邓稼先拉着母亲的手失声痛哭,这个时候,他仍然也无法将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告知母亲。
与母亲一样不知道邓稼先工作内容的,还有他的妻子,许鹿希,不过在隐隐约约中,许鹿希猜到了丈夫的工作内容,可她并没有明说。
1971年,时隔多年以后,杨振宁来到中国访问,这时,杨振宁依然没有忘记老友邓稼先,他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
后来杨振宁回美国前,他问了邓稼先一个问题:“我在美国的时候,听说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有美国科学家帮忙,是真的吗?”邓稼先没有回答。
等杨振宁坐上飞机后,邓稼先询问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说:“可以告诉他,如实说。”
因此,邓稼先又专门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明确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杨振宁看信时,正在参加一个宴会,看完信后,他独自前往卫生间,泪流满面。
1979年,一次氢弹的试验,没有爆炸,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邓稼先亲自进了弹坑,并得出了结论,是因为降落伞包设计发生了问题,设计没有错。
虽然邓稼先穿了防化服,可他还是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核辐射。
在之后的日子里,邓稼先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他也不愿意去做疗养,他唯恐耽误了实验,1985年,邓稼先被“勒令”进入到了医院。
后来,邓稼先没有再从医院走出来,经检查,邓稼先患了“直肠癌”
此时,党组织严令医院,无论如何,都要抢救邓稼先,这一年的国庆,邓稼先破天荒的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去看看天安门。
也许邓稼先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在天安门前,他对自己年轻的警卫员说道:“到2049年,我们国家建国100年了,肯定非常强盛,到时候你可要多来看看我。”
在邓稼先患病后,杨振宁专门回国探望,因而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当杨振宁看着大变样的好友邓稼先,他泪如雨下。
此时的杨振宁,终于感受到了邓稼先对祖国的爱,他问两弹研究成功后,国家给了邓稼先多少奖金。
邓稼先笑着说:“给了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这个答案让杨振宁失声痛哭,他紧紧握着邓稼先的手,不知所云。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临终前,邓稼先看着眼前的妻子许鹿希,内心愧疚,低声说道:“苦了你了。”
许鹿希抹干眼泪,邓稼先继续说道:“我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结语我是怀着虔诚的敬意,对邓稼先邓老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字数有些多,但请诸君不要嫌弃,实际上,短短数千字,根本无法承载邓老的伟大。
生长在今天的中国,感慨国家的强大,我也是在提醒着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先辈们的努力,不能忘记烈士的牺牲,当然也不能忘记那些在和平年代里,而献身国家事业的先驱们。
开国上将张爱萍曾给邓稼先写过一副挽联: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这正是邓稼先一生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