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学习班原本是老人们寻求知识和技艺的场所,但现在却变成了骗局的温床,众多老人的权益遭受了损害。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暗中操控?让我们一同揭露事实真相。
免费诱惑开场
骗术常以“免费”为诱。许多机构以“免费试用”“免费教学”的名头,诱导老年人加入。比如李先生参加的站桩班,最初也是免费的。这些机构利用这一点,让老人的警觉性降低,待老人被吸引后,便着手进行后续计划。
机构通过免费手段吸引老年人,制造出课程既有益又稀有的错觉。他们聘请所谓的“名师”进行教学,演示一些看似专业的技巧,使老年人误以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机构设下的圈套。
高价课程推销
老人一旦对课程感兴趣,高价课程便接连不断出现。李先生只上了3天课,助教便开始推销1980元的精华班。他还宣称这是限时秒杀,一旦封班价格将升至3980元。他不断催促老人尽快付款。这种行为通过限时、涨价等手段给老人施加压力。
这些机构促使老年人购买高价课程,并且还引导他们通过开通花呗等手段进行支付。在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有关这些学堂的投诉超过千条,其中不少是关于诱导开通花呗购买课程、课程价格过高、承诺的课程未能实现等问题。老年人一旦付款,想要退款就变得非常困难。
伪装正规机构
骗子们伪装成各种看似正规的场所,比如“老年大学”、“艾灸馆”、“农业特产超市”等。以田园志超市为例,那里,众多老人聚在一起听课,购买高价推销的商品。他们制造出一种正规、可信的假象,使得老人们放松了警惕。
这些伪装的机构会编造各种诱人的说辞,比如田园志超市宣称其富硒产品仅供“首长”享用,普通民众无法购买。这让老人们误以为自己得到了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许多老人因此糊里糊涂地上了当。
保健品陷阱深
某些机构将教室变成了保健品销售场所,他们先以送鸡蛋等小礼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赢得他们的信任,随后便开始推销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和理疗设备。例如,“硒品优选拼团”就使得何女士的家人一次性花费了十万元。
保健品往往定价过高,其效果亦常被过分渲染。由于老人对专业知识了解不足,且对健康充满向往,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商家利用老人的这种心理,大力推销,一旦老人陷入其中,便难以脱身。
骗术设计精妙
诈骗团伙手段多样,手法巧妙。他们利用老年人对年轻人防范意识较强的心理,店内只销售普通农产品。每天清晨向老人发送听课链接,并设置不同的密码,以此防止外人闯入。此外,他们还倾向于使用现金交易,以减少转账记录的产生。
机构操作技巧高超,同时擅长在心理层面引导老年人。老人喜欢占小便宜、轻易相信他人,机构便利用这一点,逐步诱导他们消费。这些骗术深藏不露,老人难以识破,一旦上当,便难以脱身。
维权困难重重
老年教育机构的相关法律规范不多,所以在处理推销高价课程这类问题时,往往需要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这样的规定使得老年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遇到不少难题。他们往往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且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老人本就识别力不强,心理上又容易受到商家的影响。一旦陷入消费骗局,他们往往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默默忍受。这种行为反而让诈骗团伙更加猖狂。
众多老人深陷消费骗局,我们不禁深思:如何能让老年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求知的乐园,而非成为“坑老”的集中地?恳请大家点赞转发,在评论区畅谈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