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读者》,白小莹连续7天道歉,80后怎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卡灵顿足球迷球童 2024-06-21 19:47:41

某品牌杂志给“进击的白小莹 ”发了律师函,说这名博主在抖音发布的视频存在种种不妥,比如说该杂志存在一批公知,发布的文章残害了80后。因此,该品牌杂志认为存在污蔑行为,要求“进击的白小莹”在社交媒体平台连续7天道歉,这就开启了道歉赛道,目前已经道歉的视频,把该杂志这些年发布的公知文章逐一揭底了。

我本来当成一个乐子看,可是当我看到“残害80后”这些字眼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垮掉的一代”,这本来是用来称呼美国颓废掉的一代年轻人,舶来品怎么就用来称呼我们的80后了?其实还不是跟公知有关系。

1992年8月份,77名日本小孩来到内蒙古,跟30名中国小孩举行一个草原夏令营。次年,某儿童教育专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92中日儿童草原探险夏令营启示录》,被《读者》杂志转载并且把提名缩写成《夏令营中的较量》,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应该看过这篇神级文章。

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多大呢?《读者》创刊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10篇文章之一,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进行了转载,引发全国对教育的大讨论,“小皇帝”这个词汇开始成为80后的标签,“垮掉的一代”逐渐被用来称呼80后、90后,请注意该文章在发表时使用了报告文学。

什么叫做报告文学,就是你必须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上夸大、缩小都可以的。那么这篇报告文学怎么产生的?该作者曾经跟队参加夏令营,最开始他用第一视角记录下这一次夏令营的全过程,分别以《隐患》(1万字)、《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5000字)进行发表,可是并没有什么反响。作者不死心,把文章压缩为3000字,更改标题为《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发表在另一家刊物上。你看,标题方面就已经朝着抓眼球方向去了,这时候一家大刊物《读者》发现了这篇文章,全文转载并且修改标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从此,时隔1年3个月之后,这篇精心准备的所谓“报告文学”开始具有影响力了。80多家媒体转载评论,问题是这篇文章当时已经被许多人质疑造假了。1994年,夏令营的主办方举行了一个活动,期间聊到该夏令营的时候,《北京青年报》的副主编听闻消息,马上出击采访,试图还原事情的真相,并且在1994年3月5日的《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上头版发布了考据报道,归纳起来就几个点:首先《夏令营的较量》作者并没有参加,而是对参与者进行采访拼凑出来的。其次对于文章中多次使用春秋笔法的内容进行了还原。那么,这一篇所谓的报告文学到底有多假呢?我给你们汇总一下:

其一:数据造假,按照原文是负重20公斤,至少步行50公里,北青的版本是负重10公斤,行程20公里。好家伙,直接给翻倍了不说,事后作者不承认错误,只承认数字记错了,你一个儿童教育专家,如此不严谨,是不是自己就立身就不正?

其二:断章取义,原文说孩子们嫌背包重,所以背包基本是空的,还口出怨言,而且因为质量差背带断了,所以借此机会偷懒,把背包扔进马车里。北青版本说,老师说了一句马车是拉公用物品的,孩子们马上重新拿起背包,哪怕扛着也要走完。你看,原文没有讲后续发生的事情,只谈不好的,如果你把北青发的后续连起来看,是不是觉得还行?

其三:春秋笔法。原文说,一位女同学刚走几里就病倒了,蜷缩一团,被送回大本营,这位独生女躺在席梦思上,品尝内蒙古风味的奶茶清香(是不是一副娇小姐、弱不禁风的模样?)。北青版本是,这名女孩安营扎寨之后忽然肚子疼,医生建议送回大本营,这女孩觉得自己拖后腿了,第二天就跑回去坚持走完全部路程,事后面对质疑声,这位公知说自己是看了孩子的公开发表的日记进行的演绎,原来你所谓的艺术加工,是把孩子描写成弱不禁风的孩子,至于后来孩子的坚韧不拔是一个字不表达啊。

其四:内容造假。原文说,运输车陷入泥坑的时候,许多人冲上去推车,可是有一个中国孩子在一边喊加油,并且送上一句“当惯了官,习惯性指挥别人”。而北青的版本是,这名孩子是生病刚刚归队的女生,病还没好,大家不许她动,让她负责帮其他孩子拿水壶,她喊得也不只是加油,还有帮忙打拍子“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如果你看原文,是不是觉得孩子没救了,可是如果你看看北青版本,是不是觉得咱们孩子知道相互帮助?

还有后续的吃饭问题(日本方面加了咖喱,导致中国孩子吃不惯),日本方控制饭量,日本孩子狼吞虎咽,中国孩子没有跟日本孩子抢所以饿了肚子,哪怕知道附近有供销社可以买食物,也没有去。还有什么日本方面对中国组织者说:“你们中国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等等话语。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的专家,这位作者不仅仅在被揭穿之后不反思自己的拙略,反而认为《北京青年报》存在种种目的,这叫做儿童教育专家?你说你采访了6个人得出了报告文学,可是你的报告文学删删减减,断章取义又是什么目的?反正总结起来,该作者的意思是:为了达到警醒教育的目的,我的一切做法都是可以的。

那么,慧眼识珠发现这篇文章,并且帮助转载的《读者》是一家什么样的杂志?办刊宗旨是:“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你的20年最有影响力的文章,居然是断章取义的,那么你是不是教育我们:“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你开拓的眼界,是不是教育我们怎么成为一个为了博取流量,可以毫无底线的断章取义?

还有,你知道你为什么被评价为“公知大本营”么?要不你仔细翻翻你过去几十年发的文章,日本马桶水可以喝,原来是一个女工为了证明自己工作的好,自己主动去喝,并不是日本的马桶水干净到可以喝,而你们的文章里直接教育我们,日本爱护环境,连马桶水都是干净的。还有德国下水道的问题,你知道不知道,前段时间还有一个网红,鼓吹说应该继续把青岛租借给德国,因为德国人当年把下水道管理的很好。

从根子上矮化80后、90后乃至我们中国人,极致美化日本、美国乃至西方,你《读者》杂志作为一个平台,经常教育我们要反思,那么你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你们为什么能带节奏,在于把个案当成整体,把少数现象当成普遍现象;然后把欧美的个别现象,当成欧美的普遍现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面对地震灾区的年轻志愿者,人们由衷地感慨“最年轻的80后也成了中坚力量”;疫情爆发,奔赴前线的许多都是90后,这就是你们渲染的“不如日本人”,这就是你们口中“垮掉的一代”,他们垮掉了么?没有,他们逐渐成为我们伟大复兴新的脊梁。

0 阅读:0

卡灵顿足球迷球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