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863年,王采玉出生于浙江奉化葛竹村,她的父亲王有则熟读诗书,精明能干。幼年时承继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
青年时却命运多舛,先是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王采玉一个弱女子的肩上,后来儿子早夭、丈夫也染病去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寡妇。
非但如此,乡里乡亲还认为王采玉是一位不祥的女人,称其有“克父克夫克子”之相,心灰意冷的王采玉,因此遁入空门,成为了一位尼姑。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王采玉有幸还俗,并且为人生下一子,名为蒋介石。王采玉于逆境之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终成为万千女性之楷模。
一、被人讥讽“克夫克子”,无奈遁入空门王采玉年轻时的经历,确实坎坷颇多,她们王氏祖先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从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
父亲王有则是家中长子,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去世后,续娶姚家女子,又生有两子一女,这一女正是王采玉。
1882年王有则去世后,王采玉家道中落,两个弟弟一个嗜赌成性,一个有精神病,家中的重担也因此落在了王采玉的肩上。
王采玉只能靠着自己的女工活,赚取一些钱财补贴家用。
后来嫁于竺某,夫妻二人感情不和,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争吵不休,甚至会大打出手,但到了第二年,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二人也都极为高兴。
可惜的是,儿子刚刚出生不久,便患有急症夭折了。与此同时,由于瘟疫的横行,王采玉的丈夫竺某也因此猝死,孤苦伶仃的王采玉,只能回到娘家与母弟同住。
丈夫和儿子先后病逝,哪怕是放到现代,也会有街坊邻居说闲话,当时的王采玉家旁边的邻居等乡里乡亲,就总是在背地里说她有一张“克夫克子”之相。
心灰意冷的王采玉,最终选择在家附近的金竹庵出家,母亲当然不愿意,但拗不过王采玉,最终王采玉答应母亲不剃发,可她已经有了在此了却一生的想法。
二、还俗再嫁,教子有方王采玉有一位堂兄名叫王贤东,他是当地蒋家的老伙计,深得蒋肇聪的信任。蒋肇聪是溪口蒋姓27代孙,曾读四书五经,能说会道,是一位非常精明的生意人。
蒋肇聪的妻子孙氏去世后,经常郁郁寡欢,在王贤东的有意撮合下,23岁的王采玉,就还俗再嫁给了大她22岁的蒋肇聪。
老夫少妻也是较为恩爱,第二年就生下一子,也就是后来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王采玉嫁到蒋家后,生活条件也随之富足,在她的帮助下,娘家人也好了起来,资助两个弟弟读书成家,母女也是逞心如意。
可好景不长,七八年后蒋肇聪也因病去世,三十岁出头的王采玉又成为了一位年轻寡妇,家里的生意以及教导儿子的重担,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王采玉只能寄希望于儿子身上,日日祷告菩萨,希望儿子能健康成长,且日后有所作为,蒋介石也逐渐懂事,发誓要读书上进,求取功名。
蒋介石成长的道路上,孤儿寡母没少被一些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赋的官吏欺辱,甚至因此被捆拘到县衙关押。
回来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也借此事勉励儿子发奋上进,将来做出有利于国民的事业出人头地,为自己扬眉吐气。
当时反清运动风起云涌,蒋介石剪去发辫,决心出国学习军事,亲朋好友避之不及,认为此乃大逆不道,但王采玉给了儿子坚定的支持。
回国后,因为参加孙中山的反袁活动,蒋介石成了袁世凯和北洋政府通令缉捕的要犯之一。他回到家乡避难时,族人亲友皆不与他家往来,唯有王采玉泰然自若,还时常安慰蒋介石,从无任何怨言,还千方百计资助其远避和进行活动。
王采玉对待儿子的种种做法,在当时恐怕会被人们所讥讽,但到了后世,人们便对王采玉赞不绝口,称其教子有方。
蒋介石也没有辜负母亲望子成龙之心切,最终成为民国总统,但这些王采玉都没能看到,因为在1921年6月14日上午七点,王采玉因心脏病复发,溘然辞世。享年58岁。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