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很多人的保险意识比前些年提高了很多,但是从老王这几年跟大量的客户交流中发现,还是会有一些不太愿意跟你提保险这事儿,甚至是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客户,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
据老王统计,其实这些人当中很多是对于保险不太熟悉的,只是从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嘴里听到了一些关于保险行业的负面消息,就直接否定了一个行业;还有些是短暂地进入过保险公司工作的,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离职的,其实这类人也仅仅只是了解到了一些保险的皮毛,也可以归为对保险不太熟悉这一类来看待。
从心理学上讲,在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中,会对于不了解的事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坑,水有多深,所以便会采取这种保守的做法,尽量不去碰触,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其实,如果客观地、深入地了解到了保险的机制和原理,我想所有人都会明白它无比强大的作用,有关这个话题的文章在老王之前的这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那么,为什么保险那么好,还会有一些人不愿意谈论保险话题呢?今天老王就跟大家,客观地分析一下究竟这个行业是有什么问题,才让我们如此的不待见、看不上?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有些人不愿意谈保险,其实不是他们觉得保险不好,而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是心向往之,但是反观保险,往往碰触地都是“生、老、病、死”这些我们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好端端地,与一个人谈论这些问题,如果不是这个人有急切的保险需求,往往会破坏了当时愉快的谈话气氛,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都会采取回避、不对面对的鸵鸟态度。
尤其是家里有些老人,甚至还觉得买保险不吉利,不买保险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每当听到这些话,老王心里还是很无奈的,因为买不买保险,与生不生病,是没任何关联的,按这些老人的说法,医院里的人难道都是买了保险才生的病吗?而老王看到更多的却是,医院里躺着大量没有商业保险的患者,倘若这个时候问问他们要不要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可以报销住院的花费,我想没有人是会拒绝的,但是,这个时候却已经晚了,因为:保险是事前的未雨绸缪,而不是事后的亡羊补牢。
保险代理人的推销行为让人反感
保险需求是一种隐形需求,它不同于普通商品买过之后就能体验,而保险购买之后无法立即体验,只是买了一本合同而已,它的价值并不是在购买之后发生的,所以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它的价值,并产生迫切地保险需求,比如有些人,目前是没有保险需求的,也没发觉保险的重要性,本来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老王在没成为一名爸爸之前,也不觉得保险有什么重要的,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跟我谈论保险,我自然是会回避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跟一个没有保险需求的客户谈保险,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面,成交起来肯定十分困难。但是,问题往往就坏在了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保险代理人身上,这部分保险代理人迫于公司每个月的考核压力,急于出单,为了让自己已经瞄准的客户快速成交,就采取了一些所谓的“销售套路”,使得本身这些对保险暂时不感兴趣的客户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出于一种“人情”而购买。
倘若有客户暂时不愿意购买,这部分保险代理人就赖在客户家里不走,或是三天两头的往家里跑,其实已经对客户的家庭生活造成了打扰,而这些销售套路,还被某些保险公司奉为万能的签单利器,老王就亲耳听到过有些销售团队的经理告诉下面的业务人员“他不签你不会在他们家不走啊,干保险一定要豁得出去!”
另外,还有一句经典的顺口溜,也在代理人团队中广为流传:”每日一访,就地阵亡; 每日两访,摇摇晃晃; 每日三访,还算正常; 每日四访,有车有房; 每日五访,黄金万两; 每日六访,迈向辉煌! ”,可想而知,一味地灌输这些简单粗暴的销售意识,导致了代理人的销售方式越走越偏,对客户的骚扰没完没了,很多客户都跟老王反映过,其实自己不是不想买保险,而是被之前的代理人不断的纠缠,就干脆暂时放弃了买的念头,而遇到了老王这种比较佛系,不爱催促的保险销售,觉得特别新鲜。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销售精英们,在盯上准客户的时候,是怎么一种“无畏”的勇气,而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顶不住代理人不断催促的客户,稀里糊涂地就签了单子,不要说当时仔仔细细地看保险条款了,有些客户甚至是抱着花钱打发走人的心态签的字,那么日后产生对保险厌烦的的情绪,也就实属正常了。
被保险销售误导过产生阴影
几乎每位见到老王的客户,跟老王叙述他们之前买险经历的时候,老王都会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各式各样的销售误导,这种情况在保险行业屡见不鲜,近日,国家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2020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在《通报》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排在前10的保险公司的销售纠纷投诉量都是同比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