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华:人“丑”心更丑,年少做错事,去世后丈夫的坚持让人泪目

岁月如梭人易惜每分情 2024-12-24 11:20:10

张少华,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并不如那些流量明星那般炽烈,但你一提起《我的丑娘》,人们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她那张沧桑又慈爱的脸,像是邻家大妈,又像是自己母亲一样熟悉,她不是靠美貌取胜的演员,却用演技和角色里的真情实感,让无数观众泪湿眼眶,有时候想啊,这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不正是一位老戏骨最宝贵的财富吗?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翻云覆雨的大戏,从平凡到辉煌,从争议到坚韧,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真实。

说起张少华,还得从她小时候讲起,那可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上世纪40年代末,北京城还是灰蒙蒙一片,街头巷尾弥漫着穷人的酸味儿,她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去世早,全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以说连根萝卜缨子都是好东西,不过,人要是在困境中没点倔劲儿,那可怎么活下去呢,对吧?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学会了吃苦耐劳,一边上学一边帮着家里干活,就这么熬到了十三岁。后来呢,她进了中国评剧院,说白了就是开始跑龙套打基础,你以为这轻松?我跟你说,当时练青衣特别狠,大冬天顶着寒风吊嗓子,小胳膊小腿压筋劈叉,要是谁偷懒耍滑,那竹板一下来保准疼得哭爹喊娘,可即便这样,她也咬牙坚持住了。

但生活嘛,总不会事事顺遂,刚入行的时候,因为长相普通,再加上条件确实不占优势,好多重要角色轮不到她,只能接一些不起眼的小彩旦,说难听点,就是逗乐子的配角,可谁能想到啊,就是这些琐碎的小人物反而成全了她,用现在的话讲叫“另辟蹊径”,当别人还在拼颜值比身段的时候,她早就在细节上下足功夫,把每场表演做成精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一点没落下。

可惜的是,到八十年代后期,中国传统戏曲渐渐式微,而电视机却慢慢飞进千家万户,当时整个娱乐圈都在变迁转型,对演员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你看很多年轻俊俏的人抢占荧屏资源,那么像张少华这种年龄偏大、样貌一般的人,该怎么办才好呢?换作别人可能就认怂放弃了,但我告诉你,这女人骨子里硬气着呐!于是乎,她试探性地踏入影视圈,一开始只能扮些婆婆妈妈之类的小配角,比如《大宅门》里的杨九红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村妇,看似芝麻绿豆大的角色,却被她演出了生活味儿,本色出演就是这么回事吧?

真正让全国人民记住张少华名字,是2008年的电视剧《我的丑娘》,哎呀,我敢打包票,看过这部剧的人没有几个不掉眼泪的,这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农村老太太辛辛苦苦拉扯养大的儿子有出息后嫌弃自己的“土气”和“丢面”,结果经历重重波折才醒悟原来母爱才是最珍贵最无私的东西。这么虐心催泪的大主题,如果碰到稍微浮夸或者装腔作势点儿的表演方式,很容易变油腻对吧,但偏偏因为有张少华撑场,把这一切处理得既朴素又震撼。我还记得有人评价过,说什么“大概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把那个‘痛’字诠释透彻”,真挺有道理。尤其剧中的细节,比如低眉抿嘴含笑、不动声色擦拭手指间泥垢,都恰如其分展示了一位底层母亲特有的不安与坚强,你再仔细琢磨,会发现其中藏着多少个现实版故事影射出来啊!

当然啦,人怕出名猪怕壮,自从火起来之后,各种舆论问题也随之而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所谓“抄家事件”的传闻,据说因为经济纠纷引发网友质疑甚至恶意攻击,其实具体情况如何没人能完全弄清楚,但是站在我们普通百姓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承认时代发展必然带来的复杂矛盾,再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掺杂其中,很难单凭只言片语盖棺定论。而且话又说回来,在这个社会环境越来越喧嚣的信息化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够始终做到两袖清风、毫无瑕疵呢?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无论外界如何热闹非凡,有一个男人一直默默陪伴守护在背后,他就是张少华结婚几十年的丈夫,两个人虽算不上轰轰烈烈浪漫传奇,但胜在人间烟火气浓厚,据朋友回忆,他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坐下来一起剥花生煮茶聊天。有时候看到他们牵手散步照片,会觉得爱情或许真的可以如此简单温馨,也怪不得后来采访中谈及家庭时总满脸满足笑容。

时间走到了2021年3月23日,这是一个令人唏嘘惋惜却无法改变事实的位置——当天上午9点30分左右,一代艺术巨匠永远离开舞台。如果用电影术语形容的话,大概叫作人生谢幕。在那之后,关于追思怀念文章铺天盖地涌现网络平台,包括年轻粉丝写信表达敬仰,以及资深同行口述往昔趣闻逸事等内容,应接不暇。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肉体消失魂灵依旧徘徊之间,它将继续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砥砺前行!

所以最后想问一句:对于付诸全部汗水心血投入事业最终获得认可者,我们是不是该多给予理解支持宽容忍受,而不仅仅盯住短暂失误揪住某些漏洞放任冷嘲热讽传播扩散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