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率领的9000多名官兵在执行北迁任务途中,途经安徽泾县的茂林地带时,遭遇了蒋军第三战区部队的埋伏。当时,敌方出动了7个师的兵力,总计超过8万人,对新四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1月11日,在形势极为紧张的时刻,延安发来紧急指示,命令他们采取游击战术,确保核心力量安全转移至苏南地区。
在敌军严密包围下,部队顽强战斗了整整七天。1月12日深夜,叶挺发出"分散突围"的指令。由于苏南位于东面,接到命令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向东突围。
在山洞里躲了好几天的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对战友们的建议并不认同。他直接了当地说:“看起来安全的路往往最危险,我们得反着来,才能保证安全。”
往相反方向走,那可是敌人的地盘!这个主意太冒险了,大伙儿都觉得不靠谱。后来有人跟他一起往西去吗?到底怎么样了?
【新四军里文化人】
1903年,李一氓在四川彭州出生。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祖辈从事绸缎贸易,经营百货生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凭借这些收入,家族购置了大量房产和土地,使得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地主。
在李钟润这一辈,家族事业发生了转变,他放弃了商业,转而投身教育领域。李钟润在当地县立中学担任庶务,职位虽不高,相当于普通职员。尽管他的收入并不算多,但相较于一般家庭,还是能够维持一定水准。因此,他的子女们从小便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李一氓在青少年时期赴上海求学,1921年先后被上海大同大学和沪江大学录取。
在上海求学时,李一氓与李硕勋、阳翰笙等早期党员关系紧密,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他投身于各类救国运动,表现活跃。1925年,经李硕勋引荐,李一氓正式成为我党的一员。
完成学业后,他投身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组建特科。李一氓不畏艰险,毅然加入特科,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从事地下工作,这一干就是五年。
1930年,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计划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安保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李一氓为此特意租下了一栋四层建筑,伪装成一家医院作为会议场地。他与赵一曼以兄妹身份作掩护。从医护人员到附近的小摊贩,所有人员均由特科成员担任,确保了这次重大会议的顺利进行。
1932年秋季,由于顾顺章等叛徒的出卖,上海的地下工作环境急剧恶化,白色恐怖笼罩全城。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李一氓与部分同志被迫撤离,前往中央苏区避难。抵达苏区后,他随即投入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并随后参与了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原在南方八省活动的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李一氓受命协助叶挺组建这支军队,并担任新四军军部和东南分局的秘书长。此外,由于叶挺和项英之间存在矛盾,而李一氓与双方关系都不错,因此他还承担了调解两人关系的职责。
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逐渐积累了显赫的声誉。部队规模从最初的一万人持续扩充,到1940年底,兵力已接近十万。
随着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迅速扩张,蒋介石深感不安。他曾在第一次合作中失信,如今又重蹈覆辙,故技重施。面对共产党军队的壮大,他再次采取了背叛的手段,试图削弱对方的力量。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暴露了他对权力掌控的执着,以及对潜在威胁的恐惧。蒋介石的举动不仅破坏了双方的信任,也加剧了国共之间的矛盾,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1940年10月,蒋介石下令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撤离至黄河以北地区,意图巩固自身势力范围,但这一要求被中共方面直接回绝。随后,考虑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整体利益,中共中央决定调整策略,同意将新四军主力转移至长江以北区域驻防。
我党采取战略撤退,不料蒋介石趁机设伏,在新四军转移时发动突袭,导致皖南惨案爆发。
【反向突围神操作】
1941年1月12日,石井坑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多处关键阵地被敌军攻占,我军损失巨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延安方面发出紧急指令。当晚,叶挺果断决定,要求部队销毁所有通讯设备,包括电台和密码本,并命令全体人员分散突围。
李一氓以军部秘书长的身份接手了后续工作。他安排电台向延安发出最后一条消息,随后立即销毁了所有通讯设备,并将密码本全部焚毁。
有些文件太重要了,实在不忍心销毁。他琢磨了半天,最后在树林里挑了块草长得特别密的地方,挖了个深坑,把东西藏了进去。为了不让人发现,他还特意把现场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不出任何破绽。
夜深时分,突围指令刚发布,众人便迅速展开行动。李一氓完成手头任务后,环顾四周,发现同伴们早已不见踪影。
天色渐明,继续赶路风险太大,李一氓决定暂时躲进附近的山洞。山上食物匮乏,敌人得知他的行踪后迅速展开搜捕。他在洞中蜷缩数日,忍受饥饿,丝毫不敢轻举妄动。
数日后,由于突围未果,部分新四军成员陆续返回,李一氓在此过程中重逢了旧识余立金和钱俊瑞。鉴于形势严峻,他们不敢贸然行动,饥饿难耐之下,只得趁夜色下山,寻得一位愿意提供帮助的农民。自此,他们白天隐匿于山林,夜晚则前往农家觅食。
几天后,有人开始沉不住气,提议道:“继续耗在这儿没啥用,眼看春节快到了,对方很多兵力已经撤离,咱们不如趁早冲出去。”
众人一致决定向东突围,计划前往苏南,然而李一氓提出了反对意见:“东边绝对是陷阱!表面上撤退看似安全,但很可能是诱敌之计,东线肯定有埋伏,我们必须反向行动!”
李一氓学识渊博,且具备丰富的特科工作经历。经过他的深入剖析,众人均认为其观点合理可信,最终一致决定向西行进,直捣敌方核心地带。
出发前,李一氓从树林里挖出了藏好的文件。接着,他们找到了一直帮忙的农民,付清了这几天的伙食费,还借了他家的衣服,把自己打扮了一番。
几个成年男子结伴而行,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因此他们白天分开行动,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互相照应,晚上再聚在一起休息。然而,这个安排很快就被打乱了。首先,李一氓因为脚部受伤,行动不便,经常掉队。其次,随着他们逐渐下山,周围的行人越来越多,继续集体行动风险太大。
李一氓拖着受伤的腿,独自踏上了逃亡之路。由于新四军在皖南地区深受百姓拥护,他在途中多次被认出,但始终没有人揭发他。有一次,他在一家旅店落脚时,店主还主动帮忙,高价替他弄到了一张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他从潜口到桂林的行程异常顺利,甚至能毫不顾忌地公开行动。
抵达屯溪后,李一氓换上了一身商人的行头,戴上了眼镜,身披棉袍,手里还拎着一个箱子。由于恰逢春节,他的行程被耽误了一些,直到2月6日,他才最终到达桂林。
皖南事变后,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已经撤离,李一氓经过多次辗转,联系上了老朋友孟秋江。在孟秋江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曾经的上级李济深,并向其表达了前往重庆的意愿。
在李济深的指示下,同盟会元老李章达负责护送李一氓前往广东韶关。他们沿途换乘火车和汽车,巧妙避开了追捕新四军的特务,即便同车而行也未被察觉。
2月底,李一氓从韶关北部的乐昌机场飞抵香港。在香港期间,他通过秘密电台向延安发送了7份详细报告,全面记录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并揭示了内部冲突的真实情况。这些长篇电报成为研究皖南事变的关键资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穿越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六个省份,李一氓最终成功脱险,安全突围。与此同时,信任他并一同向西行进的余立金和钱俊瑞,也从宁波绕道上海,最终也成功脱身,成为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李一氓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在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成功扭转了局势。他于1990年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