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冈村宁次,这个侵华日军首领,有深厚的厌恶。他在华北为首的侵华行动,杀伤无数中国人民。
1945年,他作为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投降书,但意外地被中华民国军事法庭释放,回日安享晚年。
转向徐达,明初著名将领,有盖世军功,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然而,又如何与冈村宁次挂钩呢?这个看似离谱的说法从何而来?
1945年8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日本政府向世界抛出了一个震惊的白色信号——乞降照会,显示了他们已经屈服于中、苏、美、英四国的联合压力。
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节点,坐镇延安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以果断而坚决的态度,向解放区的日军发出了铿锵有力的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交出所有武器,向八路军彻底投降。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出人意料的声音从重庆响起:“八路军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动”。
尽管蒋介石没有明说,但背后的含义却清晰明了,仿佛是在对朱德呐喊:"朋友,慢慢来,这次的舞台,恐怕不是你的,这个熟透的桃子,由我来亲手摘下!"
此时的蒋介石,他的军队主要分布在西南大后方,从这里到达沦陷区,无论从地理还是时间上都需要一段时间。
他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担忧日军会对八路军投降。
这样的情况,无论是从国家统一,还是他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是他绝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向日军司令冈村宁次发出了电告,模糊暗示,如果接受投降的人非国民党,那么日军则可自由选择继续持枪反抗。
这短短的一纸电报,虽然字里行间严肃清冷,但其背后的用意和心机,却被完全暴露出来。
而冈村宁次,对于这样的消息,显然是喜出望外的。
他马上回应了蒋介石,而且,他表达的态度更加明确——他更愿意和蒋介石联手,共同对抗共产党,绝不会向延安投降。
他的这个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八路军有着深深的恨意,更重要的是,他被蒋介石那无法抵挡的诱惑所吸引——只要他按照蒋介石的意愿行事,就有可能逃脱被定为战犯的悲惨命运。
冈村宁次,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充满了痛苦和不堪的回忆。他是一名罪大恶极的战犯,他的罪行遍布中国各地。
1928年,他制造了济南惨案,手上沾满了数千无辜民众的鲜血。随后,他又积极参与了对上海的侵占,以及签订了损害中国利益的《塘沽协定》。
他是那些历史上血腥暴行的罪魁祸首。他自己也曾坦言,自己的罪行深重,被判为战犯,甚至被处以死刑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然而,令人瞠目的是,蒋介石不但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式对他进行制裁,反而因为看重他的“价值”,选择了对他的宽恕,这真是让人不禁对这场历史的恩怨深深感到匪夷所思。
冈村宁次,出生于1884年的东京武士家庭,4岁就开始接受汉语训练。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荣光四溢,青年志士们满怀热血,冈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14岁时,冈村草绿军装儿童身,进入东京陆军幼年学校,打下军人生涯的第一砖。陆军士官学校也留下他的名字,同样的名人录里还有接受他投降的何应钦将军。
在学校,他遇到了军国主义的同伴们,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安藤利吉,东条英机等人。
1904年毕业,恰逢日俄战争,他毅然申请转入战斗部队,跟随新编第十三师团赴库页岛战役。
这场战争日本胜利,冈村在军旅生涯中获得飞跃。但是他真正站上核心层,靠的是政治斗争的胜利。
1921年,在迷人的法国小镇拉布里埃,一场举世震惊的会晤在秘密中悄然展开。
未来的日本皇帝裕仁,这位届时将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与11位佐级军官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其中就包括冈村宁次。
冈村在这次会晤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这如同被赋予了一剂强心针,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随后,两位名为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的人物也加入了他们,这种强大的力量汇聚一堂,形成了日本陆军少壮派的领导核心。
同年10月,他们转战德国巴登巴登的温泉城市,秘密聚会在那里展开,仿佛是一出现代政治剧。这里的守门者并非一般人,而是后来成为日本陆军元帅的东条英机。
他们在那里酝酿出一份全新的主张,旨在消除派阀问题、改革人事任命,构筑总动员体制。这份大胆而开创性的主张得到了许多非长州阀军官的支持,最终塑造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横断阀”。
横断阀的建立是一场旨在打破长州阀对陆军垄断的革命,它致力于推动现代化改革,推行扩张政策。它的兴起,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新星,灿烂而刺眼。
陆军大臣宇垣一成对横断阀充满期待,他认为横断阀有足够的实力与长州阀一较高下,推进军事改革,因此他成了横断阀的坚定支持者。
横断阀的形成,让冈村宁次的地位如火箭般直线上升。
1928年,他以大佐的身份,率军出征青岛,镇压抗日活动。几年后的1932年,他带领上海派遣军,获得了少将的军衔,并前往中国的东北,担任了关东军副参谋长的重任。
30年代,日本军界皇道派与统制派交锋激烈。皇道派崇"昭和维新",呼唤贫民;统制派则军校出身,主张合法主义。大萧条重创皇道派士官,为统制派让路。
冈村宁次,从皇道派脱颖而出,但随着升迁,不得不改投统制派。1936年,皇道派政变失败,冈村镇压反叛,赢得天皇欢心与中将军衔。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冈村火速赴华北,虐杀无辜,胜利归国,不久荣升大将。
1941年,冈村再度赴华,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手掌24.5万大军,实施"三光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士气大挫。
彭德怀对他评价:"实事求是,谨慎周密,是我所遇过的最厉害的华北日军司令官。" 1944年,冈村宁次晋升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
1945年,冈村接收陆军第68号密电,意识到战败在即,投降成为唯一出路。他在南京签署投降书,归还佩剑,成为国民党秘密军事顾问,协助遣返日军。他在回忆录中感激地记述了这段经历。
在1948年的秋风中,国际社会的视线再次聚焦在了南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二次以寻求引渡冈村宁次的名义敲响了国民政府的大门。
冈村宁次,这个被封为战争罪犯,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日本军人,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然而,国民政府却用一个让世界惊讶的理由拒绝了:他们声称,冈村患有"开放性肺结核",无法应对审判的重压。
此刻,民众的愤怒沸腾,他们的呼声在夜空中回响,要求审判这个滔天罪人的声音越来越高。国民政府在压力之下,只得展开了一场令人唏嘘的象征性审判。
1949年,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像闪电一样划破天空,炸响在全国上下:
日本战犯、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军事法庭的审理后,被无罪释放。这个让无数人失眠的消息,让所有人都惊愕了。
28日的黄昏,冈村的心狂乱,他接到了一个命令:29日清晨6:30,他将返回监狱,然后和其他的日本战犯一道乘美国船返国。随着夜幕的降临,冈村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惶恐。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正在这个时刻,李宗仁总统正在考虑将他的引渡作为与中共和谈的砝码,甚至下令要逮捕他。
然而,上海的汤恩伯以及东京的商震却阻止了这个命令的执行。于是,随着次日清晨的曙光,295名战犯涌上了约·W·维克斯号,30日晨10点,船启航,冈村宁次,这个犯下了无数罪行的人,再一次逃脱了惩罚。
冈村宁次回国后,为表谢意,于1950年按蒋介石之请,组建了“白团”,为蒋政权提供军事咨询。
他还在日本创立了“在乡军人会”,并担任第二任会长,继续反共反华活动。
1961年,他在台北为汤恩伯祭墓表达感激。但他的子女遭受悲剧。小儿子冈村武正随他至上海,不久病亡。大儿子冈村忠正在1962年突然去世,给冈村带来了沉重打击。他把余生花在整理日记和写回忆录上。
1966年9月2日,他因心脏病去世,结束了自己的罪恶一生。
他始终坚守军国主义,直至生命尽头都没有任何悔过的迹象。
"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这个传闻源自哪里呢?
首先,有网路流言称明朝末年,徐达的后裔徐青山逃亡日本避难。他在异国流浪,最后成为日本武士冈村家的仆人,并改姓冈村。
另外,有传闻冈村宁次曾向蒋介石提到,他有华人血统。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可信的第一手材料支持,难以考证。
两位文化大咖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声称冈村宁次是明朝名将徐达的后人。
戴玉刚在其作品《太行山上的秘密战》中写到:“冈村宁次的祖上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亡后徐家流落日本。”
戴玉刚是个历史研究专家,他的话应有些分量。
著名作家都梁也在小说《大崩溃》中提到冈村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祖上是徐达。
然而,《太行山上的秘密战》和《大崩溃》都未明确提供“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的历史文献,所以这个观点需要怀疑。
即便如此,“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的说法还是甚嚣尘上。那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冈村宁次真的是徐达的后人吗?
历史是一座永不干涸的宝藏,总能挖掘出令人惊叹的事实。
五百年前的徐达,与五百年后的冈村宁次,两人在时间轴上看似遥不可及,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无缘无故。
中日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唐朝,两地的来往如织。因此,即使徐达的后人在明朝末年流落至日本,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想象。
探索冈村宁次与徐达后人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我们需要追溯到明朝时期的徐家。
据《板桥杂记》记载,明朝末代魏国公徐青君的弟弟,同为徐达后人的徐青君,一度生活在社会底层,靠接受“挨板子”为生,这是当时江南地区的特色职业,只有最穷困的人才会选择这一行业。
他在一次被惩罚过程中,无法忍受痛苦,高声呼喊出自己的身份,引起了南京兵备道的注意,此后,他恢复了一部分原本的财产。
既然徐青君的存在是有据可查的,那么他的兄弟徐青山存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现在,我们唯一需要确定的问题就是,他是否真的流落到了日本,并成为了冈村家族的一部分。
明朝末年,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迫使一部分人东渡日本,以此抵抗清朝的压迫。例如,朱熹的后人朱舜水在明朝末期就多次往返中日之间。
既然朱舜水有此可能,为何我们不能设想徐青山也有这样的机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状况艰难,民不聊生,百姓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离乡。一部分人逃往了日本,于是,冈村家的徐青山理论上是存在的可能性的。
开始,这些“明末遗民”在日本并不受待见,然而时间推移,他们逐渐融入日本社会,得到日本士绅的赞助。
在日本,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将中国的文化、科技和文学带入日本,推动了当地的启蒙运动。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急速崛起,遗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成为政府的顾问,提供宝贵的改革建议,帮助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金融、邮政系统,并推进了教育、工业和农业改革。
另一个关键线索在日本。明末清初时,日本正值德川幕府时代。在德川家的“旗本”之中,真有一个家族叫冈村氏。
根据《冈村宁次回忆录》,冈村氏的俸禄(即收入)在旗本之中属于较低,但维持一些仆人的生活依然足够。
此外,日本有一个独特的家族继承方式——“婿养子”。这是一种男性嫁入女方家庭,并改姓为女方姓氏,成为女方家族继承人的制度,相当于中国的“入赘”。
但区别在于,这位“婿养子”是家族的继承人。因此,徐青山最终可能以“婿养子”的身份入主冈村家,这并不奇怪。
冈村宁次,生于明治维新后的1884年,母亲却坚持让他学汉字,这是让人非常费解的。因为那时的日本对汉字不太感冒。
冈村宁次的成长路径更让人思考。当他19岁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首选的外语是俄语,而不是当时的热门英语、法语、德语。
更奇特的是,他在一年后将自己的主攻外语改为了汉语,且在其后的军事生涯中,始终选择与中国打交道。
对于一位有抱负的军事生涯规划者来说,学德语或英语做驻德或驻英武官更有利于前途。
那么,为何他对中国有如此的执着?最大的可能性是冈村宁次背后隐藏的中国因素,他可能因此更易与中国人打交道。
总的来说,冈村是徐达后人的说法,虽然可能,但一直缺乏确凿的证据,并没有实际的史料记载作为支撑,所以可能性并不大。
无论结果如何,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冈村宁次罪恶侵华行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