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造船业,走向衰败!

故人难再觅 2024-12-28 00:08:47

文︱陈景圣

美国政界与智库近来频频高呼“造船危机”,一边对比中国强大的造船能力,一边痛斥美国国防工业基础的空心化。这场由《防务新闻》爆料的国会听证会,无疑为美国军事工业长期失能敲响了警钟。众议员们对美国每造一艘远洋船,中国可以造出359艘的现实大惊失色,然而,这并非什么新鲜的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美国早已陷入工业与军事实力双双萎缩的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美式资本主义体系自食恶果的写照。

当共和党议员穆勒纳尔宣称“需要大胆的政策改革和大量资源来恢复威慑力”时,这种表态掩盖了美国军事工业长期衰退的深层原因。冷战后,美国凭借其军事霸权,集中资源用于高精尖武器的开发,却忽视了基础工业的维护与更新。20世纪80年代,美国造船业开始大规模萎缩,这不仅与冷战结束有关,更与制造业外包和资本转向金融化紧密相关。如今,美国不但无法维持健全的商船制造体系,连海军舰艇的产量都不足以支撑其全球霸权的延续。

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财政拨款重振制造业,包括对芯片、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但显然对于国防工业基础的恢复并无快速解决之道。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所谓的“世代工程”,无非是承认了美国重建造船业的漫长与艰难。毕竟,一边是供应商外迁、劳动力流失,一边是库存被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迅速蚕食,重建国防工业基础的任务对美国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美国政客和智库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但他们的解决方案却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思维。威廉·格林沃尔特提出的“联合生产”,似乎是将美国的国防工业外包给盟友的翻版。如果连军火和舰艇都要依赖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生产,美国的军事自主性何在?这种对外包的迷信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暴露美国制造业的短板,让盟友也看到美式霸权的虚弱本质。

相比之下,中国的造船业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竞争力。从商船到军舰,中国不仅在数量上遥遥领先,更在质量上不断提升,这得益于完善的制造业链条、强大的技术储备以及一以贯之的工业政策。中国的造船能力反映的不仅是工业实力,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美国政客一边渲染“中国威胁”,一边喊着重建造船业,实则是对自身系统性衰退的无力应对。

美国政界常挂在嘴边的“威慑中国”,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随着俄乌冲突消耗美国的武器库存,其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射能力也在不断削弱。正如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所警告的那样,战争正在吞噬美国应对印太威胁的能力。更何况,美国盟友对其主导的全球秩序信任已然下降,日益显现的独立倾向让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昔日的同盟网络再也无法为美式霸权提供无条件的支持。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当下,美国试图以“威慑中国”为旗号掩盖其体系性衰退的事实。然而,靠军事工业基础的“世代工程”显然无法扭转大势。美国霸权的根基——经济和工业实力——早已被其资本主义的贪婪和短视掏空。无论是高喊“重建造船业”还是依赖盟友,美国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中国的崛起并非单靠某一领域的超越,而是全面的实力增长。美国造船能力的落后,不是简单的工业问题,而是霸权走向衰败的一个缩影。美国议员和智库以“威慑中国”为由头,大肆渲染军工业危机,然而真正威胁到美国的并不是外部的对手,而是其内部的不作为与短视政策。

从冷战结束后过度依赖军事优势,到如今不得不面对经济与军事实力下滑的双重困境,美国的霸权逻辑早已走到穷途末路。造船业的衰败只是一个缩影,工业能力的空心化则是美式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在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美国不仅需要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更需要直面其自身体系的深刻危机。

美国要想真正恢复所谓的“威慑力”,首先需要承认其体系性问题,而不是一味将责任推给外部世界。然而,正如国会听证会上表现出的焦虑和混乱,现阶段的美国显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梦”或许只会成为其全球霸权终结的讽刺注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