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锋谷影视娱评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如今的中国相亲市场,正在悄然掀起一股跨国婚恋的浪潮。
在上海人民公园、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笑容明媚的乌克兰女孩。
她们高举着中文手写牌,写着“不要彩礼”“会做中国饭”等标语,成为了一道颠覆传统的风景线。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外国女孩,愿意背井离乡,嫁入中国呢?
外国女孩涌入中国相亲市场
过去,跨国婚姻常常被贴上“富裕男性出国娶妻”的标签,但如今,是外国的女孩们主动涌入了中国市场。
从上海外滩到云南农村,外国女孩的身影正频繁出现在中国的相亲市场,中国的相亲市场正在被外国女孩们重塑。
00年的俄罗斯人,自称是“北大硕士,2套别墅,不要彩礼”;03年的白俄罗斯人,也特意标注“月入五万,不要彩礼,希望另一半是中国人”。
“不要彩礼”“愿意承担家务”“不拒绝生孩子”等,成了这些外国女孩相亲牌上常见的词条。
这些条件对于中国的相亲市场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好像这些外国人比中国女孩更明白中国男人想在婚姻中得到什么。
这种姿态,与中国部分女性的“有车有房再谈感情”的高标准严要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不是说中国本土就没有月入五万的女生了,只是这些女生大多数对另一半的要求不低,男方的收入一定要比自己还高,至少也是持平。
毕竟月薪三千的希望男方月薪八千,月薪五千的希望男方年薪20万,这在如今都很常见。
持续了几千年的“男人就该赚钱养家”的思想,改不掉也很正常。
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外国女性主动展现出的融入中国文化的姿态。
她们不仅会说流利的中文,还热衷于学习制作中国美食。
一些人还会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烹饪成果。
所以相比之下,这些外国女孩不求财的择偶条件,很难让人不心动。
其实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双方想要的不过都是一个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罢了。
只是随着婚恋“市场化”,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所谓的“爱”就慢慢变了味道。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即便男女双方都认为彼此间有爱就行,家人也不会同意。
爱是需要证明的,怎么证明?那就是房子车子全都要,彩礼钱越多越好,工资卡上交,家务全程包。
光是钱的方面,就足够彻底磨灭一大批男生想要结婚的心情了。
谈恋爱可以,但说到结婚就会害怕,然后慢慢地,甚至是提到谈恋爱就已经开始害怕了。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女孩这种“我要的是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钱”的态度,恰好就解决了中国男性最头疼的问题。
也只有外国女孩能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文化不同,也就没人去纠结“他居然没有准备三金”这种事情了。
跨国婚姻背后的吸引力
近年来,跨国婚姻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丈夫”和“外国妻子”的搭配。
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交织的结果。
中国男人愿意选择“洋媳妇”,其实是国内婚恋现状的高压力下,所催生出的新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适婚男性数量超过3000万,但登记结婚的却只有610万。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适婚男性普遍面临“天价彩礼”“房车刚需”等多重压力。
但不妨计算一下,即便是24岁大学毕业,28岁计划结婚,那又如何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做到“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彩礼”呢?
唯一的方式,就是降低男方父母的生活质量,掏空父母半生的积蓄,来完成这些“婚前准备”。
此时,外国女性的“低物质要求+高感情投入”的择偶观,绝对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而外国女生愿意嫁入中国,离不开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安全感。
对于许多外国女性而言,中国不仅是婚恋的目的地,更是理想生活的落脚点。
就比如在某个乌克兰女孩的心中,自己的家乡就因为战乱导致超市货架经常空置,出门买东西还要担心自身安全。
反观中国,即便是在深夜也能独身一人安心逛街,这种安全感是别处很难给予的。
再比如越南新娘的眼中,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所以她们期待嫁入中国,也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
在国内不受待见的月薪5000的男生,在越南新娘眼中就成了“如意郎君”。
还有就是文化软实力之下,中国男性的形象得到重塑。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和短视频出海传播,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印象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中国男人“怕老婆”的形象,在外国人看来,正是“顾家暖男”和“尊重女性”的象征。
再加上一些成功的跨国婚姻案例,中国男性的勤劳逐渐被外国人所认可。
跨国婚姻的隐忧
不过,跨国婚姻所带来的也并不都是好事。
当越来越多的外国女性涌入中国相亲市场以后,也引发了部分中国女性群体的抵触。
有人毫不避讳地说“洋媳妇扰乱了市场”,甚至还出现过“反洋媳妇联盟”等群体,指责中国男性的择偶观。
这种情绪的背后,反映出她们对竞争加剧后的焦虑感,也折射出她们对婚姻的“功利化”。
当外国女性选择以“独立”的姿态拒绝彩礼时,部分本土女性“物质至上”的要求就会显得太过扎眼。
很难保证这些人的话语,不会打消一些人心中跨国婚姻的念头。
即便是成功组成了“以爱为本”的跨国婚姻家庭,也不代表着一定会幸福。
一方面,本就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必然会产生很多文化冲突。
晚上究竟是吃烤牛排,还是吃炸酱面,孩子究竟是先学外语还是先学中文,都是些不容忽视的矛盾。
而另一方面,外国媳妇还面临着签证繁琐、社保难办等诸多问题。
甚至因为没有足够的身份认证,她们可能很久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这些一点点积累起的矛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是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不过只要真的两情相悦,差异并不构成问题,反而会成为共同成长的契机。
结语
相亲虽然有市场,但爱情却不是买卖。
“中国丈夫”和“外国媳妇”的故事越来越多,可真正的幸福从来都不在于国籍或者彩礼,而是基于理解与尊重的共同成长。
毕竟婚姻不是生意,而是一段两个灵魂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漫长旅程。
部分参考资料:
澳媒看跨国婚姻:中国配偶会推动伴侣取得更多成功——人民政协网
相亲市场年轻化 95后加入“相亲大潮”——中国青年报
华媒:美国华裔“脱单”难 海外相亲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