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美国成年人肥胖发病率为41.9%。也就是说,十个美国人里就有四个是胖子。
而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数据,2024年美国平均每天发生1.5起枪击事件,有一万多人死亡,两万多人受伤。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美国人的身体到底是粮仓还是弹匣。
被投喂玉米的美国人
玉米实在是个好东西,能提炼出玉米乙醇汽油,能吃,能喂猪,甚至还能变成糖喂美国人。
有着大片平坦土地的美国,理所应当的发展了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再加上二战后美国政府推行的“玉米外交”与粮食出口政策。玉米开始在美国大量过剩,供大于求。
但这可给美国的资本家愁坏了,这堆积如山的玉米要怎么处理呢?偶然间,他们发现玉米淀粉可以做甜味剂。于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道德的产业链就此诞生。
而在此时的美国,甜味的主要来源是蔗糖,但是美国自产的蔗糖量少,一直依靠进口,这就导致蔗糖的价格并不便宜,并且蔗糖吃多了还会腻。
但是玉米淀粉加工出来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不仅比水还便宜,而且吃起来还不会腻,有一种“清爽”的口感,能让人吃了还想吃。
于是玉米糖浆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食品中,特别是快餐食品。但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大量美国底层人靠政府发放的食品券过日子,他们领到的恰好都是各种炸鸡汉堡的快餐。
如此一来,美国的底层老百姓开始走上了被玉米投喂的发胖旅程。
但玉米糖浆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快餐,它们充斥在美国的各类食品中。于是。肥胖就像一个病毒,从美国的底层老百姓开始向上攀爬,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的军队。
据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超七成的军人都存在肥胖或者超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军事实力。
但事实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因为玉米糖浆已经占领了所有美国人的餐桌。农业的巨头们乐于见到有人购买他们过剩的玉米,食品行业的资本家们乐于见到美国人吃他们的产品,开医院卖药的人也乐于见到这些胖子给他们送钱治病。
这条肮脏的产业链已经深入到了美国的各行各业,从中获利的人何止千万,每天进食玉米糖浆的人何止亿万。
毫无疑问,继玉米达成喂猪变肥的成就过后,又达成了喂肥美国人的成就。美国人的身体已然成为了积压玉米的粮仓。
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
就在前不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发生了枪击案,造成了2人死亡,6人受伤。而最有趣的是,这个凶手竟然是当地副警长的继子,用的枪是继母的警用配枪。
这场枪击案毫无疑问又一次的把禁枪的话题冲上美国热搜,但结果也只会与此前所有关于禁枪的议题一样,不了了之。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了美国人可以持枪。这条诞生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律在当时象征了自由与反抗强权,但是在当下已然演变成了美国人避犹不及的噩梦。
美国每年都有上万人被枪杀,数万人因为枪击而受伤。累累的血案并不能抗衡资本家的利益,甚至不能抗衡美国警方的利益。
美国因为大量的非法移民,这些人聚集在美国会自发的因为文化或者故土聚集在一起形成黑帮。黑帮有人有枪,这给在基层执法的美国警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警察为了维护治安与保护自己,他们不得不配枪巡逻。因为枪击案的频发与黑帮的泛滥,每一个美国警察在巡逻时的神经都高度紧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下意识的拔枪射击。
甚至在事后也会因为是出于自保的缘故而免于受罚。
暴力执法、黑帮、武器公司、持枪法案。当这些纠葛在一起就意味着枪击案不会在美国消失,禁枪的法律将会遥遥无期。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美国人的身体已然成了接收子弹的弹匣。
手枪和玉米带来的黑心经济
请问,胖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不用劳累的减肥。于是,美国的医药巨头就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
那么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在枪击案频发的背景下,大量美国人会选择怎么做?毫无疑问,保守的人会选择购买防弹衣或者小手枪保护自己,而激进的人不仅会购买这些物品,甚至会购买有更大杀伤性武器。
不管是肥胖还是枪击案,这些都会最终指向一个地方——医院。
肥胖的人会因为购买大量的减肥药吃出问题,最后进医院治病。枪击受伤的人会进医院取出子弹进行治疗。
那么各位朋友,在这种近乎源源不绝的需求下,美国的医药巨头是否会出于人道主义去破坏他们的摇钱树?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他们只会看着源源不断的美钞进入口袋而哈哈大笑。
结语
在资本主义盛行的美国,底层的老百姓在他们眼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摇钱树,是他们掌控下的物品。
反观我国,在社会主义光辉的照耀下,没有人会担心自己某一天在外面闲逛而被枪杀,也没有人会担心自己会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人喂猪。
不得不说,美利坚啊美利坚,你实在是“太伟大了”。
参考资料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3年10月23日——美媒:近七成美国军人肥胖或超重,或“危害国家安全”
信息来源:新华社2023年9月22日——美疾控中心:美成年人肥胖率上升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2024年9月07日——2024年至今,美国枪支暴力共造成11661人死亡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2025年4月18日——副警长之子校园行凶,美国佛州大学枪击案致2死6伤|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