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巴基斯坦军队在其开伯尔-普什图省展开反恐行动,15名恐怖分子被击毙,2名巴军士兵牺牲。这场看似“胜利”的反恐行动,恰逢印巴边境连续两日交火的硝烟弥漫,更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命脉紧密交织。

参与北瓦济里斯坦行动的巴军少尉哈桑回忆,他所在的突击队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交火持续了整整6小时,子弹打穿了仓库铁门,两名战友当场阵亡。这场由情报驱动的突袭,在格勒格、北瓦济里斯坦和南瓦济里斯坦三地同步展开,共击毙15人,缴获火箭筒、AK步枪及爆炸物若干。
南瓦济里斯坦的3名目标人物中,有一人是2024年博兰市监狱袭击案主谋,其手机中存有未实施的袭击路线图。
格勒格地区的交火点距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仅80公里,巴军为此紧急增派武装直升机巡航。
尽管巴军方宣称“重创恐怖网络”,但2024年数据显示,该国恐袭数量同比上升17%,反恐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
4月27日,两国边境冲突进入第四日,印度军方指控巴方在克什米尔“无端开火”。这场对抗的起因,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枪击案引发的连锁反应,28名死者中24人为印度游客,莫迪政府随即暂停印巴水资源条约,并关闭边境口岸。
印度切断巴基斯坦水源的威胁,迫使巴总理夏巴兹强硬表态“核心利益不容妥协”,反恐行动此时公布,被解读为对内凝聚民心、对外展示军力的双重信号。
印度将恐袭归咎巴方“支持极端势力”,而巴方则以此次行动自证“反恐决心”,双方在国际舆论场争夺道德制高点。巴基斯坦此次击毙15名恐怖分子自证了清白,印度从此可以闭嘴了。
此次行动区域毗邻中巴经济走廊西线,而恐怖势力对此的觊觎从未停止。2024年1月,俾路支武装曾用15枚反坦克导弹袭击瓜达尔港设施;同年12月,中巴联合反恐演习中,中方提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实战应用,依托卫星定位与无人装备,助巴军以1人伤亡代价全歼15名武装分子,同等规模作战缩短至48小时。

巴军方此次缴获的武器中,出现了叙利亚战场常见的改装迫击炮。这印证了安全机构的警告——中东战事催生的“恐怖技术扩散”正在威胁南亚。2024年,阿富汗境内巴塔成员超6000人,全年发动袭击逾600次;塔吉克斯坦因俄军撤离反恐真空,极端组织渗透风险激增。

美国质疑巴基斯坦反恐“选择性打击”,拒绝对巴军售解禁;中方则通过上合组织推动跨境联合巡逻,但成员国利益分歧让合作举步维艰。南亚的和平之路上,比枪炮更稀缺的,或许是克什米尔农夫共享的灌溉渠,是中巴公路上飞驰的物流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