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毛新宇携家人回乡祭祖,传承红色家风

面向分享知识 2025-04-06 12:59:38

清明,毛新宇携家人回乡祭祖,传承红色家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每至清明,人们怀着崇敬与思念,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今年清明,毛泽东唯一嫡孙毛新宇少将,携妻子刘滨、儿子毛东东、女儿毛甜懿回到韶山,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触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弦。

4 月 5 日上午 9 点,毛新宇一行抵达毛泽东广场。广场上,毛泽东同志铜像巍峨耸立,仿佛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毛新宇一家神情庄重,伴随着庄严的《献花曲》,礼兵护送花篮缓缓前行,将其摆放在铜像前。毛新宇上前,小心翼翼地整理花篮绶带,动作轻柔而虔诚。随后,全体人员整齐站立,向铜像深深三鞠躬。那一刻,广场上庄严肃穆,微风轻拂,仿佛时光也在此刻停留,大家用这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方式,向一代伟人毛泽东表达着无限的敬意与深切的缅怀。

敬献花篮仪式结束后,毛新宇一家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座质朴的农舍,承载着毛泽东年少时的记忆,见证了他成长的点滴。在此处插入AI 生成的毛泽东故居图片,展现故居的质朴风貌,屋前有绿树环绕,烟囱中似有炊烟袅袅,图片说明:承载伟人记忆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宁静而质朴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土灶、木床、桌椅,每一样都仿佛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毛新宇带着儿女,穿梭在各个房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动人故事:毛泽东小时候如何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读书,怎样帮着家人在田间劳作,又有着怎样的远大抱负…… 孩子们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满是对先辈的敬仰。在这里,革命传统的种子,悄然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离开故居,他们前往滴水洞一号楼参观。滴水洞,曾是毛泽东回乡居住、思考国家大事的地方,清幽静谧,松柏环绕。之后,一家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滴水洞虎歇坪,祭扫毛主席祖父的坟墓。墓地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先辈的英灵。毛新宇一家手捧鲜花,步伐缓慢而沉重地走到墓前。他们缓缓弯腰,向墓碑致以深深的三鞠躬,献上手中的鲜花。那一刻,他们眼中满是思念与追思。毛新宇在墓前深情说道:“作为您的后代,作为毛主席的后代,时至今日,我们始终继承、弘扬并发展着毛主席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行。请您放心,毛氏后人定会清正廉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持续为党和国家贡献新的力量 。” 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先辈的承诺,更是毛氏家族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的有力见证。

祭祖结束后,毛新宇来到滴水洞杜鹃花谷。此时,杜鹃花正烂漫开放,如一片火红的云霞。在这里,毛新宇深情朗诵了由父亲毛岸青、母亲邵华共同创作的著名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象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亲手点燃。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映红了二万五千里草地雪山,映红了陕北、华北、中原、江南,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烈火整整燃烧了半个世纪,全人类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光焰。”插入 AI 生成的毛新宇在杜鹃花谷朗诵的图片,毛新宇站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中,手持文稿,深情朗诵,图片说明:毛新宇在杜鹃花谷深情朗诵《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他的声音饱含深情,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深切感受到毛氏家族对韶山、对先辈、对革命事业的深厚情感。

毛新宇作为毛泽东的唯一嫡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共党史等领域,出版了《爷爷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等多部著作。他的妻子刘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儿子毛东东、女儿毛甜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每逢清明等重要节日,都会跟随父母回乡祭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此次清明回乡祭祖,不仅仅是一次家族的祭祀活动,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体现,让人们看到了毛氏家族对先辈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的思想、他的功绩,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如今,毛新宇一家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续写着毛氏家族的故事,传承着红色家风。他们的身影,在清明的韶山,成为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在这种红色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奋勇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