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华(清华大学教授)的文化之旅——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校友接力跑

集雅阁主人 2025-04-30 19:18:19

除了专业体育院校,很难有清华这样体育氛围浓厚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无体育不清华”这两句口号震天价响,前者高大上直冲云霄,后者通俗接地气。

关于前一句口号,有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理想状态本科四年硕博五年27岁毕业,五十年就是七十七岁,从宏观上与延迟退休趋势相一致,微观上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确实很难做到,很难争取,即使身体允许制度也不允许院士70岁都得退休更何况还有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呢——把身体养好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也算是做贡献吧。

我喜欢“无体育不清华”,清华人就得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嘛——不跟生命在于静止的长寿乌龟抬杠,物种不同。爱运动的结果就成了风气,表现在一是几乎凡体育运动清华都有,二是不仅学生而且教职员工都运动,三是抢场地抢名额卷的厉害——春秋两次跑步名额都是秒光。

近些年又玩出了新花样,某年某月某日某运动大神脑洞大开:校庆跑圈。具体说,校庆日在西操场举办校友接力跑(没有接力棒),从1911年开始一年一圈,比如今年是建校114年就要跑114圈也就是45.6km。这活动参与度很高,整个西操热气腾腾朝气蓬勃,只是我有个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圈数越来越多,半天跑不完就得一天,到建校400年时就得两天,再往后双休日不够了咋办,总不能一个操场天天用于跑圈吧。别瞎操心,后人比我们聪明,总有办法的。

回到我自己。我是个体育差生,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但跑圈这样的起哄式运动还是可以参加的。掐指一算,理论上,我参加跑圈应该是第三次。为啥是理论上呢?因为去年挨了一刀在医院趴着,但是已经报名且领了服装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第一次是前年,112年校庆。那绝对是一次打酱油式的参与,看到了吴鸿等几位老同学,跟着呼哧带喘地试吧两圈,跟年级同学照个合影,完事。尽管没跑几圈,但是与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聊聊天也很愉快。而且,那次还提到了毕业四十年庆祝活动事,为次年参与筹备庆典累趴下住院开刀埋下了伏笔。

我喜欢校庆跑圈。我认为跑圈有三大好处。

首先,因为对于速度和圈数没有硬性要求,群众性强。私下认为并非所有清华人都有体育特长,而走路跑步人人都会,参与一下也是“无体育不清华”的一次实践,使体育差生能凑合着说参加了体育活动而不至于羞言清华人。

再者,校庆日的西操跑圈就是一场校友大趴,一次同学聚会,过节一般。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跑起来就能打个招呼聊聊天,尤其是见到失散多年的老同学更是欣喜若狂眉飞色舞。

第三,对于真的跑步爱好者狂热者可以尽情发挥。这几年是100多圈40几公里,那就是一场马拉松啊。尽管不计入马拉松比赛,但也有奖励,比如今年年过花甲的老段同学就成功跑满114圈获得了两盒优质的大樱桃——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冲着樱桃来为了樱桃跑的。我虽然很眼馋,但没实力,算啦。

最后,对我而言,除了打酱油会老同学之外,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得到服装——跑圈T衫。不瞒您说,为了这件T衫,我连配置了高端贵州土酒的宴会都耽误了,因为要在中午12:00开抢啊。好在不辜负我紧盯手机屏幕的昏花老眼,抢到了,于是到群里嘚瑟。结果,被群主发现我前几天参加校马有一件衣服,就说这次的要是一样就要我让给没抢到的同学。我心里这个别扭啊——我不就是为了这件T衫才抢着报名嘛,都是嘚瑟惹的祸,但是嘴上还表现出胸怀大局大义凛然的姿态说行。当然最后是两者不同,嘻嘻。跟您说实话,俺这夏天穿的都是发的抢的T衫,省老钱了。

说了半天,您跑了几圈呀?还真跑了,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办公室就伸伸腿弯弯腰换好衣裤鞋袜跑跑走走热热身就到了操场。跑114圈肯定不行,从来没想过,不过心里还是有5km小目标的——为了另一个团队的打卡一举两得。于是开跑,跑两三圈出汗了,停下来歇会找熟人聊聊天,和79级同学合个影,凉快了接着跑,就这样断断续续居然跑了20圈,而且还没觉得累,这是否可算做一种欢乐跑呢!

可是,欢乐的时光有点短,第二天就嗓子疼流鼻涕打喷嚏直至发展到咳嗽,哦,跑圈时忽冷忽热没穿外套及时保暖,似乎大约的确感冒了。

王革华,1961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研究领域为能源系统分析与规划,侧重于农村能源、新能源经济与政策分析,能源与气候变化等。1987~2001年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能源环保所所长。200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副院长,主讲研究生课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概论》。著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概论》《新能源:人类的必然选择》《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规划》《农村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等专业著作,以及《半瓶集》《无所集》等诗文集。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