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演员的梅根,最好的演技应该说是贡献给了女王。为何?在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上,她的“奥斯卡级”表演,真让人叹为观止,三大迷惑行为,直接上演了好莱坞式演技。

2022年9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这场庄严肃穆的仪式中,一位“非典型”王室成员——苏塞克斯公爵夫人梅根·马克尔,却以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将哀悼现场变成了自己的“个人秀场”。
从“假眼泪”到“假互动”,再到“浓妆艳抹”,梅根的三大迷惑行为不仅引发舆论哗然,更暴露了她对流量与人气的执着追求。这场“表演”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剧本?

葬礼当天,梅根被镜头捕捉到“偷偷抹眼泪”的画面,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她的眼泪仅从右眼滑落,左眼却干爽如常,被调侃为“单边泪腺特供版悲伤”。更讽刺的是,此前梅根在奥普拉专访中自述,某些时刻压抑到想自杀,而现实却是狠狠打了她的脸。
镜头下记录的她,在女王棺椁前突然“真情流露”,这种反差,被英国媒体称为“好莱坞级的演技爆发”。

这并非梅根首次因“眼泪”引发争议。在2018年,她与女王首次公开活动时,因违反王室礼仪走在君主前面,事后被媒体批评为“自恋式抢镜”,但当时她同样以“逗笑女王”的温馨互动转移焦点。
而此次葬礼上,她佩戴女王生前赠送的珍珠耳环,却在行屈膝礼时刻意压低身体幅度,被指“用女王的礼物表演虚伪的敬意”,这样的操作实在是有点可笑。

这个女人第二大迷之操作,那就是假互动,真诚的人设崩塌。梅根在葬礼后与民众握手时,被拍到数次主动俯身倾听、紧握对方双手,甚至露出“共情式”的凝重表情。

可笑的是一位现场目击者称:“她的眼神始终在寻找摄像机,仿佛在确认自己的‘亲民镜头’是否被收录。”更尴尬的是,一名路人被拍到对梅根的互动翻白眼,这一瞬间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表情包。

其实梅根的“表演型社交”早有先例,王室传记作者汤姆·奎因揭露,她曾因试图拥抱古板的王室侍从引发轩然大波,对方“像躲避刺客般后退”。这种美式热情与英式矜持的碰撞,在葬礼上被放大为一场“人设实验”,她试图以接地气形象对抗王室刻板印象,却因过度设计显得生硬可笑。

或许是为了抢镜头,亦或者是为了流量,她的第三个迷之操作非常不可取,浓妆艳抹,上演流量经济学。当其他王室成员以素雅黑衣示人时,梅根却以全包眼线、浓密睫毛和哑光红唇登场,被网友戏称为“葬礼版卡戴珊”。
时尚评论员尖锐指出:“她的妆容每一笔都在呐喊‘快拍我!’,深色眼影为了突出泪痕,高光打在颧骨为了反光,连唇膏色号都精心选择了‘王室葬礼限定款’。”

这种对视觉符号的操控,与梅根近年来的“反叛营销”一脉相承。例如她在圣帕特里克节故意发布“翻车绿饼”照片,被解读为“用王室周边制造话题”。更耐人寻味的是,她与网飞合作的纪录片中,频繁出现“赤脚”“凌乱发型”等画面,刻意营造打破王室枷锁的人设,实则将王室符号,转化为流量货币,为她的财富做铺垫。

这个女人曾宣称要继承戴安娜王妃的遗志,成为平民代言人,但她的策略更接近“商业对赌”。王室专家指出,她与哈里脱离王室后,迅速签下网飞1亿美元合约,而葬礼上的争议行为,恰与新节目宣发期重叠。这种将王室身份变现的操作,被梅根玩得明明白白。

当梅根忙于“表演悲伤”时,凯特王妃以低调得体的举止成为民众心中的“王室典范”。这种反差,恰恰印证了梅根的困境,她越是试图解构王室权威,越反衬出传统王室成员“无需表演的真实性”。正如一位网友评论:“凯特不需要假眼泪,因为她的悲伤写在温莎城堡的每一块砖石里。”

现在看来,梅根的“迷惑行为三部曲”,本质上是一场现代媒体生态下的生存实验。她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法则,甚至不惜以自毁形象换取关注度。然而,王室的千年传统如同一面照妖镜,让所有精心设计的“人设”暴露出算计的裂缝。

正如女王生前那句意味深长的箴言,“责任先于欲望,服务高于表演。”在这场流量与权力的博弈中,梅根或许赢得了热搜,却输掉了更珍贵的遗产,那就是尊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