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
几年前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一个帖子,感叹教书十几年,发现家境不好的学生越来越难取得优秀的成绩。反而是一些家境优越的孩子,通过从小的培养,在学习中不那么吃力,也不会自卑。
帖子发出以后引发了很多人共鸣,大众觉得现在的起跑线确实高出了不少,于是很多学校似乎也开始有意无意筛选学生群体,试探孩子的家庭背景。
一、“我们尖子班的家长没有人是卖菜的”
王洁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找了不少关系,跑了多处盖章签字备齐了资料,总算把女儿送进了本区最好的小学,学费也不少。可是开学老师在家长群说的一句话,让王洁有些怀疑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了。
老师在群里打完招呼,可能是为了凸显自己所带班级的优异性,直言:“咱们班属于优质学生班,没有父母卖菜的孩子。”
言语中对卖菜这种职业的歧视,似乎已经很明确了,其他家长却选择忽视不见,王洁还是觉得老师这样的发言有些不妥。
卖菜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职业,难道卖菜人的职业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
实际上在学校这样的歧视并不少见,因为父母的职业不够高大上,孩子被同学瞧不起,还可能别老师鄙视。在老师的眼里,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上昂贵的补习班,学习成绩才会更好。
14岁的王龙泽却证明了,父母是卖菜的小贩子,自己也可以很优秀。王龙泽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在菜市场里帮忙。后来慢慢长大,男孩子的力气也显现出来,还能帮爸爸拉菜运菜。
老师和同学来卖菜,王龙泽一点也不觉得丢人,还会主动给他们免单,或者是多送些瓜果蔬菜。周围的摊贩都说小男子汉很孝顺,不忙的时候就看书写作业,学习成绩还很不错呢!
父母卖菜时间长,基本上没有监督过王龙泽的学习,全靠孩子自觉性。
所以说读书和父母的职业又有什么关系呢?环境虽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是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不要因为外界因素,丢失了教育的基本。
二、精致的利己主义才可怕
北大校长蔡元培就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格,学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格教育。
可是现在社会对于利益和金钱的追求,让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忘记了初衷,家长也总是思考着,读什么专业将来能挣大钱,读什么专业将来能稳定过一辈子。
没人关心孩子喜欢什么,也没人关心孩子的德智体美,只有成绩,成绩,成绩!你考一百分,你就是好孩子。你没考一百分,家境优越,还能另谋出路。假设孩子成绩不好,家境不好,即使心地善良有孝心,可能也不会被人认可。
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老师们用歧视的眼光,看待那些上不起培训班、交不起课后辅导费的孩子,在学生们心中早早种下“没钱就低人一等”的种子,怎么谈得上人格教育?
家长每天省吃俭用,埋怨孩子背着全家的希望,还不好好学习。“两位不闻窗外事”的读书箴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真的行得通吗?
贫寒再难出贵子,他也是一条能走的路,即使这条路上有千人万人,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牵着孩子勇敢迈过去。学校精选了家长,就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吗?肯定不是,所以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白教书育人才是正事。
三、父母职业不够“体面”,也要教出好孩子
1. 父母以身作则
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也需要努力学习,不要拿着手机放不下,打开电视就起不了身。家长有自律性,孩子才会跟着学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也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到。
2.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从小就要让孩子有时间概念,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到了时间点就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要总是拖延。
3. 父母要有远见
父母和孩子也需要在有限的经济情况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读书,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才不会被小地方困住自己的心。
今日话题:你认为班主任歧视“卖菜家长”有道理吗?家境不好,孩子学习就一定不好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