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小学二年级毕业的妻子,是我掌心里的宝

司徒昼 2024-10-11 21:43:05

文|小雨淅淅

编辑|司徒夜

一位是中国文坛上里程碑式的文学家,一位是小学二年级都没毕业的农村妇女。

尽管两人的身份、地位、学识极其悬殊,但这位文学家并未抛弃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

反而将其当作掌心里的宝,用心呵护了45年。

无论是踏上神坛还是跌落深渊,杜勤兰一直是莫言身后最亮的那颗星。

1、吃不饱的放牛娃

莫言,本名管谟业。

他的童年,就像是吃不饱的放牛娃,有上顿没下顿。

两岁那年,他还不小心掉进了茅坑。

幸好哥哥及时将他拉了出来,冲洗干净,这才阻止了一位天才的陨落。

童年莫言(左)与堂姐

成为孩童之后,他赶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没什么吃食的贫苦百姓,无奈地吃起了树皮、野草,甚至黑煤块。

莫言尝过,还挺香。

六岁那年,莫言的父母将他送去了学校,尽管家里早已家徒四壁。

人称“炮孩子”的莫言,是村里的话痨,也是最聪明的学生。

三年级时,就能像模像样地读起哥哥的高中课文《林海雪原》等文学作品。

但由于成分问题,他在学校处处被针对。

直到五年级,他和老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他被迫地辍了学。

离开学校后,他成了放牛娃。

在回归自然的那几年里,牛羊是他的倾诉对象。

天空和万物是他脑子里的美食与游戏。

慢慢地,他的想象力变得格外丰富。

这段刻骨铭心的童年回忆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但也让他习惯了自言自语。

后来,他成为了父母和旁人眼中的“异类”。

大家都认为他“有点毛病”。

殊不知,他只是喜欢说话而已。

在叔叔的影响下,他熟读了许多章回体小说。

莫言的母亲虽目不识丁,但她十分尊重文化人。

每当莫言提出买书、买文具之类的要求,她从不会拒绝。

也会默许莫言偷偷跑去听书。

在母亲缝制衣物时,莫言会将说书人讲的故事,添油加醋地讲给家人们听。

久而久之,母亲担心莫言会变成一个耍贫嘴的人。

因为他有时候的多话,无形之中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许多麻烦。

正因如此,长大之后,他给自己取了“莫言”的笔名。

想要时刻提醒自己,少说话。

1973年,莫言18岁。

有了劳动能力的他,去了县棉花加工厂。

由于他能写得一手好字,读得一堆好书,他被领导委以“写板报”的重任。

还在同事的举荐下,成为了工人夜校的语文老师。

也正是在这里,他邂逅了杜勤兰。

一位对他的文字世界虽不太理解,却让他心动的女工人。

2、军旅作家“莫言”

其实,杜勤兰对莫言也颇有好感。

只不过少男少女的爱,总是那么地羞于说出口。

对于杜勤兰,莫言除了爱慕还有些自卑。

他觉得自己家太穷,没什么资格向对方提亲。

后来,他决定进部队当兵。

从1973年开始,他先后4次报名入伍,但无一例外全被刷了下来。

直到1976年,在工友父亲的帮助下,他写了一封自荐信。

很快,那年冬天他收到了入伍通知。

历经三年终于实现了当兵梦的莫言,有了向杜勤兰告白的底气。

也有了改写人生的机会。

入伍前夕,他郑重地向杜勤兰表明了心意。

随后便去往了部队。

都说“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但杜勤兰和莫言两人的心却十分贴近。

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杜勤兰还是笨拙地画了幅画。

她特地画了个穿棉衣的胖男人,以此来叮嘱对方好好吃饭,注意保暖。

领会了女友的心意之后,莫言也学着杜勤兰的模样,画起了画。

一来二去之后,两人的情意更加浓厚了。

1978年,想为自己谋个后路的莫言,想利用自己的文笔来实现提干。

于是,他正式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文学创作。

1979年7月,他和杜勤兰结了婚。

那个年代,女子嫁人的必备彩礼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三大件。

但过于窘迫的莫言,实在没有多余的资金买手表了。

对此,妻子毫不介意,反而劝慰莫言“你对我好就行”。

1981年,两人的女儿管笑笑出生。

在丈夫归队后,杜勤兰独自带着女儿居住在山东老家。

她还在家后院开了一大片菜地。

虽没有丈夫陪在身边,但她仍然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女儿出生之后,莫言相继创作出了《春夜雨霏霏》和《丑兵》两部小说。

在作品被顺利发表后,他也被成功提干。

可以说,他的文学造诣,为他的从军之旅铺了一条光明大道。

1984年,已经成为宣传科理论干事的莫言,凭借《民间音乐》这部作品,获得了军艺学院文学系的考试机会。

在军艺学院学习期间,一位老作家对他们这批有精力却没有战争经验的年轻作家表示了怀疑。

他认为他们写不出优秀的战争小说。

面对这样的质疑,莫言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不服。

一个星期后,他的《红高粱家族》彻底打脸了这些对他嗤之以鼻的老作家们。

3、踏上神坛

1986年,最终版的《红高粱》发布在了《人民文学》杂志上。

该作品一经发布,瞬间引起了文学界的一阵骚动。

此时,光头、赤脚的张艺谋连忙从《老井》的拍摄现场赶了过来。

他想从莫言手上拿到《红高粱》的电影改编权。

由于太过匆忙,在见到莫言时,他手中还提着被人踩断地鞋子。

看到这样朴素的张艺谋,莫言顿生信赖之感。

一番热火朝天的交谈之后,这对自称是“农村作家”和“农民导演”的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对于张艺谋的改编要求,莫言也是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尽管只有800块钱的小说版权费,莫言也十分乐意。

不过,作为该电影的编剧之一,他还另外拿到了1200元的稿酬。

1987年,成功改编为电影的《红高粱》,成为了当下炙手可热的战争电影。

1988年,电影还走上了国际,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金熊奖。

张艺谋、巩俐闻名世界的同时,莫言的名字也响彻在了全球文坛之中。

面对事业有成的丈夫,杜勤兰时常觉得有一些自卑。

她怕莫言会嫌弃自己的无知。

但实际上,莫言从未有过抛弃糟糠之妻的想法。

反而,他会耐心教妻子识字,以此来提升她的自信。

在莫言的名号响遍全球时,美国也对这部影响力巨大的作品进行了翻译、发行。

莫言也因此成功走出了国门。

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让莫言走上了神坛。

但很快,过于犀利且开放的文笔,让他遭到了翻天覆地般的批评。

4、跌落深渊

1987年,他创作出了中篇小说《欢乐》。

虽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奉献,但过于“丑陋不堪”的形象,却让他遭到了无尽的批判。

不少人认为他是在恶意损毁着母亲的伟大形象。

后来的《酒国》《红蝗》也因过于大胆地描写让他成为了文学评论家的攻击对象。

但莫言早已习惯了这些争议。

1995年,部队给他在北京分了套两居室。

他将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女接了过来。

一是为了让异地了十三年的一家三口团聚,二是为了向那些女粉丝证明自己是专情的。

这一年,他正在着手准备下一部作品《丰乳肥臀》。

在历经了一年的激情创作后,他完成了这本长篇小说。

年底,小说发表在了《大家》之中,并获得了“大家文学奖”从未有过的十万奖金。

《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认为这部作品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顶级作品”。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多数人在看到如此艳俗的名字后,直接将其归为了负面书籍。

随着争议越来越大,莫言被领导要求写了一封检讨书。

并让他给出版社写信,销毁、禁止这部作品。

在经历了猛烈的言语袭击后,莫言暂时从文坛中隐退。

静心沉寂了四五年。

5、卷土重来

虽然暂退文坛,但他并未停止创作的激情。

1998年,他在《收获》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四个中篇。

叶开发现,沉淀后的莫言,语句运用得更加精妙。

2008年,他创作的计划生育题材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了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份,在遥远的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在了中国的莫言身上。

在众多国内文学作家中,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在这之前,该奖项一直被欧美所垄断。

因此,莫言的获奖,不仅是对他作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

在莫言文学基因的牵引下,女儿管笑笑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2003年,还是大一新生的她,用了一个暑假,独立创作出了青春长篇小说《一条反刍的狗》。

发行之后,引起了不少同龄人的反响。

对于辛苦操劳了45年的妻子,莫言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激。

在女儿能独立生活之后,他会时常将妻子带在身边。

在他的辅导下,杜勤兰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文字,日常读报看新闻都不成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助丈夫写作,她会将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事一件件讲给莫言听。

正如莫言所说,他所有的奖项中,都有妻子的一半功劳。

从“车马很慢”到“执子之手”,莫言和杜勤兰的爱情,也验证了何为“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语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在争议中成名的莫言,背后不仅有沉淀多年的硬气,更有妻子赋予他的底气。

小学二年级的文化又如何,她依旧是被丈夫捧在手心的宝。

部分参考资料

《扬子晚报网》|亲人揭秘:莫言是怎样的丈夫父亲 2012.10.13

《环球人物》杂志|诺奖得主莫言:从“沉默少年”到“军旅作家” 2012.10.12

《人民网-文化频道》|莫言:童年孤独饥饿 一个人放牛放羊 2014.05.28

《上海青年报》|莫言成长史:从遭家暴的童工到作家 2012.10.13

0 阅读:0

司徒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