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逝后,徐向前打开主席留下的绝密电报,罕见失态

无南诗书 2025-03-15 15:14:22

前言:

1976年可谓是中国历史中最灰暗的一年:伟大的毛主席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最终停靠在九月,向人民微笑的挥手再见。

自古悲秋多寂寥,毛主席充满浪漫的革命主义人生终止。

而耕读毛选的人都知道,毛主席一生是对革命一词最好的诠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节选自《奋斗自勉》)

毛主席鼓励后世人要好好奋斗,享受冲突带来的乐趣。并且直到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也是运筹帷幄,留下了让敌人必输的棋局。

而这个棋局是以徐向前,接收到的绝密电报,而开局的。

预见未来

毛主席的个人魅力里,拥有一项特异功能:即在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指导下,可以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做出预见。

这其中包括国际政局的风云变幻,也包括革命事业的前瞻性战略,甚至涉及个人的未来处境和结局,就比如少帅张学良。

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已经危及华北地区,全民族的抗日情绪愈发高涨。

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以及全社会各界爱国志士,一致要求蒋介石放弃内战,全面一致对外,抗战浪潮空前浩大。

此时,西游欧洲的张学良,对国家的未来走向异常担忧。并且在见证我党战士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后,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随后,在了解和研究完马克思主义后,张学良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决定联共抗日。

在1936年7月,张学良与我党密谈合作,建立了联合抗日的“西北国防政府”。

我党为方便工作和进一步表示诚意,派遣叶剑英前往西安,住在张学良亲信孙铭九的家里,负责指挥统战工作。

期间,叶剑英与张学良相谈甚欢。与此同时,张学良多次建议蒋介石联共抗日,均以失败告终。

最终,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下,张学良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对蒋介石发起兵谏。

兵谏成功后,二人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

期间,张学良希望听取我党中央的建议,周总理便带着党中央的意见亲赴西安解决西安事变。

在出发前,毛主席告知周总理,事变解决之后,不要让张学良跟随蒋介石前往南京。

因为在时年8月,毛主席预见到,如果张学良跟随蒋介石离开,会遭到暗算。

并且在西安事变爆发前的三个月,毛主席也预见到了能逼迫蒋介石走到抗日,但不曾想是以这种方式。

在我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很快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

然而,在张学良放了蒋介石后,蒋介石便要立即乘坐飞机回南京。

叶剑英等人得到孙铭九的告知后,就立马乘坐汽车要赶往飞机场,确保张学良不要跟随蒋介石一起离开。

可惜的是,终究晚了一步,等到周恩来和叶剑英抵达飞机场,张学良已经被蒋介石带上飞机。

张学良晚年一直被囚禁,直到蒋介石离世。

毛主席一生中对于此类预见有200个,并且都得到了佐证。而毛主席人生的最后一次预见,便是在1976年的六月,预见国内问题需要注意。

因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毛主席便早早谋划了一盘大棋,这个棋局的第二个关键便是徐向前。

布衣元帅的入局

徐向前在我国高层领导中是多个第一奖项的得主:

黄埔一期军职最高的共产党员;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人数最多的红军将领;惟一任职过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军委第一副主席三个最高军职。

而且也是门生弟子遍布四个野战军的人。

最后两点,也是毛主席将徐向前作为关键的原因之一。并且自二人相识,毛主席就对徐向前予以厚望和信任。

1935年,为了辅助中央红军进川渝地区,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期间,为了让毛泽东等人可以放心前进,徐向前派遣一个班战士保护警卫员,带着亲笔信前去迎接中央红军北上。

信中详细介绍了川西北的局势,并且表示红四方面军已经做好全面的准备,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

毛主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非常希望见到这个最年轻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在时年7月,徐向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为了表示对徐向前的感谢,毛泽东刚见面,就代表临时中央政府,把一枚红旗勋章授予徐向前。

这个勋章,应该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徐向前的,但因为时局混乱,徐向前没有参会。

毛主席则是一直记着这个事情,让人好好保存这个勋章,见面给予徐向前。

并且毛泽东还高度赞赏了徐向前的功绩,对徐向前给予鼓舞,在接下来的危机中,徐向前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

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会师后,党中央开展会议,决定红军一路北上,前往陕甘苏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然而,此时张国焘却依仗部队的优势,反对中央的决策,想要一路南下。在遭到多数领导反对后,张国焘暗自给陈昌浩发密电,企图分裂我党和军队的活动。

不过,这份密电很快就被叶剑英给截获了。

在党中央的秘密会议中,考虑到当前中央红军势力较弱,为了更好的团结对外,决定中央红军一路北上继续建立陕甘苏革命根据地,让张国焘按照其想法继续南下。

可是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人能团结和稳定红四方面军。

所以毛主席毫不避讳的,将全部的计划说给了徐向前,并委托其照顾好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们:不要走弯路,不要走散。等时机成熟,再重新北上会师。

徐向前得到毛主席的嘱托后,向毛主席保证一切按照党中央的领导做事。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在党和军队面临危险时,给予徐向前的委托。

在1936年10月,徐向前不负所望,安全的将红四方面军带回陕北会师。

第二个让毛主席能临危受命,寄予厚望的便是徐向前随机应变和绝地逢生的能力。

徐向前可谓是出道即巅峰,先不谈在北伐时期带领正规军时的傲人战绩,在几次反围剿期间,徐向前也是极为擅长利用工农红军的特点,和地形的优势屡次获胜。

1931年,徐向前先是协助军长破坏了第一第二次围剿,之后走马上任时,自己又率领部队粉碎第三次围剿。

期间,徐向前总结之前的战斗经验,利用军队人数少,适合高速移动作战的优点,不断转移阵地,只打小型战役,专门痛击敌军的薄弱势力。该战术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三次反围剿过后,徐向前已经能将游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

五年后,为了在远离南京政府的西北,开辟革命根据地,方便联络苏联方面,红四方面军组建了一支西路军,前往西北进发,由徐向前负责领导。

由于西路军物资比较匮乏,所以在进发西北的路途中,徐向前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尽可能避免战斗和摩擦,尤其是与本地的地头蛇保持距离。

但是,因为在行进途中,爆发了西安事变,徐向前原地驻扎等待党中央的指示。这一举动,使得在一开始交流后,同意我军借路的马家军起了歹心,对西北军发起了进攻。

马家军是民国时期,割据势力西北四马,其中的青海马家军和宁夏马家军。仅仅青马在当时规格已经发展到了三万多人,并且装备齐全,配备骑兵。

巨大的人数和装备差异,再外加西北军舟车劳顿,在马家军的骑兵冲击下,很快就乱作一团。

在战役期间,马家军还凭借之前的军事知识,利用集团冲锋和侧翼包抄等战术,使得我军战士苦不堪言。

时值初冬,又缺少后勤。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向前依旧稳定的指挥部队勇往直前,打到最后,甚至部分战士只能用手脚攻击敌人,最终双方伤亡惨重。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徐向前带领仅剩的部队撤出了河西走廊,经由此事,毛主席对徐向前的拼搏精神更加欣赏。

综上,军队里的强大号召力,随机应变的战斗风格,绝处逢生,战至最后的精神,种种因素让毛主席确认徐向前元帅是最后的王牌。

毛主席的谋划

特殊运动爆发后,晚年的毛主席也陷入了孤独的境界:革命到底,清除最后一批压迫人民的不稳定因素。

可惜的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毛主席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般,有许多的精力去亲力亲为,导致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当时的毛主席,已经察觉到了态势的不利发展。

于是便选择利用缓兵之计,以退为进,慢慢将藏在高层领导中的反动分子全都诱引出来,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搏杀,所以,毛主席一直在告诉其他深陷处境的战友们:再坚持一下。

可惜,就像毛主席自己说的那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终究拗不过时间的流逝。

许多战友的离世,不得不让毛主席正视自己的身体机能,准备备用方案,防止自己的计划流产,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棋局的第一步,便是选择一个忠于国家和党,忠于人民的中庸刚正之才,且确保其与敌对势力和高层领导没有交集,好好培养,便足以扛起大旗,不让冲突快速爆发,稳定局面,这人便是华国锋同志。

第二步,便是寻找实际执行人,且此人有着极高的地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镇住场面的作用,这人便是叶剑英同志。

第三步,是最后的王牌。

如是反动派识破了计谋,发动暴乱,亦或者我方人员被对方先手进攻,到了绝境,就需要有绝境逢生和持久战的准备。这人便是徐向前同志。

于是乎,在毛主席去世后,徐向前收到了“全国、全军进入一级戒备,保持稳定!”的绝密电报,徐向前同志瞬间热泪盈眶。

这份的电报,一是向徐向前提示:有反动派要破坏国家,准备随时破局;

二是告诉徐向前:国家要稳定,人要稳重,毛主席绝对相信他可以不负所托,就像之前的每次托付一样。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