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也能勉强算是一个将荒唐贯穿始终的时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吸取了此前元朝灭亡的命运,认为官僚贪腐问题是导致朝政衰败的根本原因,元朝灭亡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所以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强调对官僚的整治和管理,重拳反腐是最典型的特征,他沿用法家的治国思想,亲自参与《大明律》的编写,严格制定针对官员的法律,其中条款详细,刑罚严重,被后世帝王一直沿用。
朱棣作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将朱元璋当年所建立的多数制度都保留了下来,因为大明律的株连和惩罚,许多官僚都被打入监牢,有一日朱棣去视察监狱,看见一位名叫解缙的死囚,询问他怎么还活着,锦衣卫头子表示明天他必死。
朱棣统治下的明朝明成祖朱棣算是明朝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这个人却是饱受非议的,因为他的皇位并不是名正言顺坐上去的,而是从自己侄子手中抢来的。
当年朱元璋钦定的太子本应该是自己的长子朱标,但他却因病去世了,最终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如此一来皇帝便成了诸多王爷的晚辈,朱元璋自己也知道朱允炆镇不住这些手握兵权的王爷贝勒,所以干脆将他们全都派出去镇守疆土。
这些王爷都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自然对朱允炆这个皇太孙不太服气,但毕竟是皇帝,谁也没有明面上造反。
最终是朱允炆意气用事打破了这个僵局,他认为自己是小辈,这些皇叔对自己定然有所不满,所以没有过多思考就直接下令削藩,不仅要夺了他们的权力,还想要他们的命,其中燕王朱棣见自己装疯卖傻也难保性命,不得已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
这场仗打了四年,最终以朱棣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他也成为大明新的皇帝,虽然成功登基,但他却是饱受非议的,朝中和民间都说他的皇位并非正道而来。
朱棣为了平息这些反对的声音,只能兢兢业业,用卓越的政绩来洗刷自己。当然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要想彻底杜绝天下之人对自己的质疑,就必须采取一些非比寻常的手段。
朱棣的第一个举措就是连坐制度,这项惩罚主要针对的是原本朱允炆的旧部,这也是朝中对他私下声讨和不满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
目前在朝中已经形成了煽动迹象,但为了舆论影响朱棣又不能直接将他们杀死,所以才使用这个对策。
为了达到舆论控制的目的,朱棣会对朝中那些窃窃私语的官员进行连坐处罚,即不惩罚他们本人,将罪名连坐于他们的家人,并将女眷发配至乐坊等地惩罚他们进行声乐表演,这种刑罚虽然不致命,但却带有莫大的侮辱,对舆论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
锦衣卫的无处不在除了对朝中旧部的敲打,朱棣还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来整顿官员,那就是重用锦衣卫。
这项制度出现于朱元璋统治的洪武年间,为了方便管理,朱元璋吸取历代禁军制度,撤掉了原来的亲军都尉和仪鸾司,将其整合之后统称为锦衣卫。
而从朱棣开始,因为自身尚武的风格,锦衣卫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了部分军事职能,所能管辖的范围和拥有的权力也更加广泛。
根据当时的表现来看,朱棣统治时期的锦衣卫主要拥有监察,司法,军事和其他等四大职能。
监察是锦衣卫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曾有文献指出,锦衣卫在明朝国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侦缉作用,这项功能更像是近代时期的警察制度,主要就是监督,但锦衣卫可以理解为一个十分细致并且庞大的特务机关。
他们所实行的检查制度也确实对当时的朝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提高行政效率,澄清吏治等等,但在后来,这项职能被朝中宦官所利用,导致其自身发生了异化。
司法权是锦衣卫机构所拥有的第二个职能,它的存在十分特殊,要知道,此前封建社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从秦朝开始,监察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是相互独立并且互不干扰的,但从明朝开始,朱元璋为了紧握权力废除丞相,自己掌握行政权。
这本是一种合理的行为,但到了朱棣时期,锦衣卫同时掌握了监察权和司法权,这便是对社会法制系统的极大破坏。
此时的锦衣卫已经成为朝中一个特殊的司法机构,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先斩后奏的权力,只要在履行检察权时发现官员的不法行为,便可以不用向皇帝汇报直接采取措施。
另外,锦衣卫还可以参与到抓捕,执行和审判的具体流程中来,这种对司法权的干预不仅是对公平性的挑战,也是对明朝统治的动摇。
但这种情况已经无法改变,因为锦衣并非是对司法权的直接夺取,而是明朝基本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明朝末期政局的混乱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职能是朱棣统治时期被赋予的附加任务,他们虽然不需要承担直接带兵出征的责任,但一些重要的,文官无力承担的一些军事任务都会交给锦衣卫来处理。
比如历史上的锦衣卫就曾在战争爆发时担任过出使,赏赐,运输等一系列非军事作战的重要任务。
除了这三大主要功能之外,锦衣卫还会担任检查服装真伪,礼仪规划要求,伪造钱币银两,和组织开矿等责任,甚至还普遍要求每一位锦衣卫都需要具备维持治安的基本功能。
从这些种种表现来看,明朝时期的锦衣卫是一个多职能且具有庞大权力的组织,他们可以参与到政治,军事,司法和民生之中来,其长官还可以和皇帝直接对话,解缙案件就是锦衣卫执行司法权的一个典型例子。
朱棣的疑惑与处理解缙出生于明朝的一位士大夫家族,当时朱元璋朝廷初定,所以对于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门望族都会进行一定的拉拢,一方面能为朝廷招来有才华之人,一方面能借大家族的影响力更好得约束底层百姓,让皇权更加稳固。
但需要注意的是,皇权的越发膨胀就会让士大夫家族的命运充满不确定性,解缙作为士大夫家族中的一员,就上演了一出悲剧。
他来自于江西吉水地区的大家族,祖父曾担任元朝末年的福州判官,后来元朝灭亡,解缙的祖父为给朝廷尽忠而选择自杀殉国,父亲解开因为对前朝的事情知之甚多,经常被朱元璋召入宫中讲解前尘往事,解开的讲解张弛有度,所以朱元璋想对其赋予官职。
解开在这时已经看清了官场的残酷性,所以委婉拒绝了朱元璋,不过他的儿子解缙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不仅是幼年时期的神童,还在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并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解缙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扬,他曾对解缙说过,你和我之间与其说是君臣,倒不如说是父子,所以你应该对我知无不言。
解缙在听到这些有温度的评价之后内心十分高兴,他下定决心要对朱元璋中忠心不二,第二天就上奏密函阐述朝中大小事务。
因为朱元璋的抬爱,解缙在朝中愈发恃才傲物,放肆无礼招惹是非,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回家八年时间,恰巧在这一段时间里朱元璋亡故朱允炆继位,解缙当即决定重回朝廷,但却被朝中军机处检举,说解缙不但没有尽孝,还没有对父亲守丧,因此没有被重用。
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基称帝,听说解缙是个少见的贤才,便将其重新召入朝中听用,解缙本可以安度余生,但没过多久他就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并且这次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参与立储向来是臣子的大忌,因为一旦站错了队可能会万劫不复,但解缙从不在意这些,他不但参与立储,还随意发言讨论,当朱棣就皇太子的册立问题询问解缙,他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的中庸回答,而是直言朱棣有一位好孙子,于是朱棣直接将皇位朱高炽,与之竞争的朱高煦因此记恨上了解缙。
最终解缙因为随意评价他人而引起了宫中诸多不满而被打入监牢,从此消失在视线之中,再一次见到朱棣是因为他下旨巡查监狱,对于牢中的解缙朱棣深感疑惑,询问他怎么还活着?
身边跟随的锦衣卫头目一瞬间就懂了皇帝的意思,答道“他明天就死了”,就这样,解缙在第二天被锦衣卫执行行司法权处死。
所以说在皇宫之中,尤其是司法权被个人所掌握的时候,无论多受皇帝宠爱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否则就会和解缙一样得罪许多人而被打入死牢最终身死。
参考文献
[1]王以雷.从“红人”变“弃子”:明朝首辅解缙的政治悲剧解析[J].领导科学,2020,No.778(17):96-99.
[2]理钊.解缙之死,轻于鸿毛[J].民主与科学,2018,No.175(06):75-78.
[3]姬嘉屹,李沐桦.对朱棣的评价[J].作文成功之路,2023,No.88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