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为什么直到50多岁才出来做官,他们到底图什么?
和东汉开国的国策有关。
王莽篡汉给了刘秀极大的警示,王莽作为儒家的大集成着,其节操居然如此没有下限,怎么办呢?
总不能因此废除儒家,刘秀的办法就是强化道德教化,崇尚名节。
西汉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东汉就得更深入些!
但这里有个问题,道德和名节是虚无的,无法客观量化,这也是后来曹操为啥提出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朝廷把考核标准放在道德名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许多人为了做官,尤其是做大官就会想尽办法制造舆论,博取名声,干出种种荒谬之事。
乐安人赵宣葬亲却不闭墓道,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得到乡里交口称赞,
灵帝时期有数十人自发为桓帝守孝,集体被召进皇宫做官。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八个都出自东汉时期,这和当时的舆论还有国策有很大的关系。
对名节的推崇渐渐衍生出了不做官的风潮,名士越是拒绝做官就越会受到追捧,其中真正淡泊明志,能够以道德约束自己的人必然是少数,多数人都是“影帝”,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来看东汉后期两大名士代表人物的表演(东汉三公,无出杨震、李固之右)
杨震,字伯起,出身弘农杨氏。以弘农杨氏的实力,杨震无论是举孝廉还是茂才,都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杨震居住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却更加坚决(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结果,他越是不出来当官,就越受到追捧,竟然博得关西夫子之称。直到当朝掌权的大将军邓骘亲自出马,举其为茂才,五十多岁的杨震才去州郡任职。
随后,“不爱做官”的杨震,其仕途犹如坐火箭般,历任刺史、太守、太仆、太常、司徒。从茂才到司徒,别人几辈子都跳不到的高度,杨震只用了十一年。
拿到三公编制后,弘农杨氏自此迈入顶级家族序列,来看看杨老夫子后代的当官情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522dc3fba154bab665ba69313b84d50.jpg)
子孙辈几乎干过太尉这样的高官!
另一位李固咱们在接下来的梁李对决篇还会详写。
名节的推崇自然会导致士林的浮华,皇帝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章帝在位时就下诏要求举士勿取浮华,要求朝廷不要举用那些名不副实的人。
安帝时期下诏要求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要勿取浮华,可见浮华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东汉官场的顽疾。
到了顺帝年间,尚书令左雄主导选拔制度改革,史称“阳嘉改制”,严格了孝廉选拔标准,一口气罢免了十余位选人不严的太守,用以肃清官场。
之后经过曹操的纠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然而到了曹叡当政时期,何晏、夏侯玄等人又搞起了交游之风,互赠称号“四聪”、“八达”、“三豫”。
最后惹恼曹叡,被定性为“浮华党”,下令贬官或禁锢,堪称曹魏版党锢。
可以看出从章帝开始,无论是安帝、顺帝,还是曹操和曹叡,当权者对于以名取人带来的浮华弊端都是有所认识并加以贬斥的,仍然无法扭转大势。
怎么办呢,那只有改制度,九品中正制就此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