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啊!最不想诸葛亮死的人并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

毕梓俊阿 2025-03-20 10:37:09

在世上,或许最懂你的人是你的竞争对手;促使你成长的人,往往是你的对立者。对手的强劲,往往映照出你的实力。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存在,方能彰显你的价值所在。

若非司马懿这位强敌的存在,诸葛亮难以获得如此重大的职权。刘备并非主动赋予诸葛亮权力,实则因司马懿威胁甚大,而诸葛亮能对其形成有效制衡。因此,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刘备不得不将权力授予诸葛亮。

在对抗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多次未将对方置于死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往往视对手为必除之患,一旦逮住机会,便竭力将对方打压至绝境,以此显示自己的能力。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双方同归于尽,最终自己亦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倘若吕蒙未选择斩杀关羽,而是在对关羽造成重创后假装败退,营造出双方实力相当的假象,他或许能稳固东吴大都督之位,避免遭遇毒杀的命运。即便吕蒙有意除去关羽,行事也不应如此张扬,尤其是避免将关羽首级割下带走,这样他可能不会遭到毒手,因为孙权还能有余地周旋。

曹操在获取关羽的首级后,为何下令让所有文武官员为关羽举行哀悼,并赐予他“荆王”的封号?

意图在于促使刘备向东吴发起军事行动,原因在于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事迹已广为人知。赋予关羽“荆王”的称号,是为了让他“合理”地占据荆州有个名分,但目前荆州已被东吴所占。

曹操已册封关羽为“荆州之主”,刘备,你是否考虑要收回这一封号?

同时,曹操能够赢得尊崇英雄、重视豪杰的声誉,并且借此机会增强人心的凝聚力。

若刘备未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世人或将视其为虚伪之徒,仁义之名恐将不保,民心亦将离散。

众人皆知,刘备擅长政治手腕,明白保持民心的重要性。基于此,他选择打破吴、魏、蜀三国的平衡状态,向东吴发起挑战。所谓为关羽复仇,不过是他出师的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确保自己政权的稳固。

考虑一个假设情境:假如刘备没有决定出兵攻打吴国,那么关羽和张飞的部下是否依然会支持刘备?

刘备起兵攻打吴国,意在替关羽复仇,此举有效稳定了关羽和张飞麾下的将士。同时,他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深厚的义气。在历史中,帝王之家往往将妻儿视为政治筹码,那么他们真的会顾及结拜兄弟的生死吗?

众人推测,刘备是否会调动驻守成都的亲信精兵前往攻打东吴?

当然不会如此,刘备意在通过这场战役削减关羽部下的力量,以防范潜在的叛乱风险。

【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

观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观众,或许都对该情节有所印象: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统帅,统领二十万兵马前往西北地区,镇压罗卜藏丹增的叛乱。这一举措背后,是雍正为了通过军事上的成就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而达到与八王爷党相抗衡的目的。

出乎意料的是,年羹尧为了巩固自己作为大将军王的权势,以及谋求更多权益与资源,采取了围困而非歼灭的策略对待罗卜藏丹增的叛军。他更是公开宣称,不惜让青海地区陷入饥荒,也要彻底消灭罗卜藏丹增的叛军势力,以彰显对朝廷的忠诚。

针对此情况,雍正朝廷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调配和准备军饷物资,以供年羹尧使用。在平息叛军之前,年羹尧生活奢华,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大将军王的职位稳固异常,他甚至对王公贵族也毫不在意。

随着时间流逝,朝廷的负担日益沉重,反对的浪潮逐渐高涨。此时,邬思道挺身而出。年羹尧在见到邬思道后,仍旧试图装傻充愣,但邬思道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所谓“暗处的问题最明显”。

年羹尧意识到无法再掩饰,加之邬思道的妥善处理给予了他台阶,他立即下令对卡尔寺实施包围行动,有效清除了罗卜藏丹增残留的反叛势力。

倘若邬思道未给年羹尧留有余地,可能会迫使其走向反叛,或是转投至雍正的政敌八王爷一方。如此情况下,邬思道还能否从雍正那里谋取好处?

对于年羹尧而言,迅速结束战斗意味着他无法从雍正那里争取到更多的权力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也难以获取充足的资源用以笼络人心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遗憾的是,他行事过激,以至于犯下了大错,对孙嘉诚下了毒手,以此向雍正展示其威力。

进入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竞争对手视为绝对的对立面,往往忽视了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方援助其实也能惠及自身的道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彼此促进成长的现象。面对竞争,人们往往倾向于采取对立态度,却忘了在合适的时机伸出援手,不仅能够展现风度,还可能在未来为自己赢得一份助力。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竞争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可以通过互助实现双赢。帮助竞争对手,并非意味着放弃自我提升,而是在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斗而不破、相互成就的态度,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业界生态,还能让参与者在长远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因此,我们应当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竞争观念,学会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可能,共同推动彼此的成长与进步。

如果存在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其他潜在的竞争者便难以对你构成威胁。在关键时刻,这位对手甚至可能助你摆脱困境。因为他同样不希望有更强的对手出现打破当前的均衡状态,否则他自己也将面临风险。

假设我们在某地经营一家店铺,不少人竟将素未结怨的同业者视为“竞争对手”,乃至相遇时连基本的交流都省略了。随后,双方关系日渐紧张,一心盘算着如何让对方倒闭,似乎认为只要对方退出,自己便能独占市场份额。

最终,当那家对手停业后,新的竞争者迅速涌现。新入驻的商家无一例外地在开业时推出促销活动,通过价格战来吸引顾客。若不跟随降价,生意无疑会受到冲击;但若降价,利润则会大幅缩减。

若新入职的同事能力远超于你,那么你或许将成为下一个面临离职风险的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