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年底,李自成取道山西进攻北京。李自成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像样的抵抗,甚至很多地方都发生地方官献印投降的情况,当地百姓也是“执香迎道,远近若狂”。然而i就在李自成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直捣黄龙之际,却在代州碰到一块硬骨头山西总兵—周遇吉。
《明史》记载这一战:官军历尽,城遂陷,遇吉巷战,手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被贼执,大骂不屈……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拒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纵火焚之,合家尽死。
此战,李自成几乎被周遇吉逼疯,死伤数万人。如果在此之后,还有类似周遇吉这样的名将抵抗,那么恐怕还没有进北京,自己身边的人就要死得差不多,因此萌发要退回西安之意。但是在自己手下几位大将的鼓励下,才终于打消了撤军的意图。而随后,李自成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顺利地进入了北京。
于是后世学者无不感叹地说到,如果此后只要有一位守关的明朝大将能像周遇吉这样抵抗的话,李自成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北京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如果,那么问题来了,就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明朝还有几百万军队去哪了?崇祯难道没有让他们来北京勤王护驾吗?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的主力明军动向。
关宁铁骑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一直都镇守在宁远,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已经成为明军阻挡清军入关的最后一道关隘。而对于镇守在此的吴三桂,世人的看法几乎都是他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惜引贼入室,最终导致天下尽归清人之手。而且人们为了更加凸显吴三桂的无耻,还特别地加一个说明,就是李自成进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是让他率军护驾勤王的。然而吴三桂这个阴险的小人故意放慢行军的速度,最后眼看京师陷落,他的目的就是要归顺李自成的。最后得出结论,吴三桂此人先背叛崇祯,投降李自成,后又背叛民族投降满清,最后又反叛满清起兵作乱,实属和三姓家奴的吕布一样无耻卑鄙的贼子。
然而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吴三桂出关勤王的记载,各类的书中所描述的也都不太一样。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三桂不即行,及三月初出关,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十六日入关,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而在《清史列传》中记载”令蓟辽总督王永吉徙宁远五十万入卫,三桂留精锐殿后“。《明史》的记载”永吉驰入关,二十日抵丰润“。我们搞过来搞过去,猜来猜去,却把当时辽东地区的最高长官蓟辽总督给忘了。这个蓟辽总督孙承宗干过,熊廷弼干过,袁崇焕也干过。也即是说,二十日到达丰润的不是吴三桂,而是蓟辽总督王永吉。显而易见,毕竟王永吉才是辽东地区及山海关的第一把手,究竟去不去北京勤王,或者怎么勤,吴三桂根本就说不上话。
我们只要仔细看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勤王的诏书是在3月6日送到遵化(是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和宁远。王永吉就和吴三桂一起组织五十万的宁远和遵化的民众迁徙进入关内。我计算了一下,从遵化到宁远要五百七十里,从宁远到山海关为二百二十里,加起来共七百九十里。率领五十万人众,扶老携幼仅仅只花了六天时间就完成,可以说无论是组织能力,还是行动能力,都足以说明无论是王永吉还是吴三桂,都是尽心尽力的完成朝廷下达的指令,并没有像很多书上所写的那样,故意磨蹭致使京城陷落。
到了这里,恐怕有的读者会站出来说。你这样说,逻辑中存在太多疑点。首先,前去勤王救驾,为何要把五十万的民众迁入关内?其次,虽然说王永吉是当时山海关的最高长官,但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是吴三桂在带,王永吉只是一个文臣,就算吴三桂不听王永吉的指令,王永吉不也没办法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明朝纪事本末》中就有记载“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师勤王“。这次的勤王和之前的勤王有本质的区别,此前都是女真人绕过长城进来抢劫。人家的目的就是财物和人口,因为深入内地,也不敢多待,因此抢了就跑。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勤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什么回头的余地。既然双方都拉开了架势,自然要全力以赴。王永吉和吴三桂几乎把明军在关外所有的能战兵力全部撤回,没有保护的宁远城,那就是满清骑兵的囊中之物,因此就必须要迁走所有的民众。对于王永吉牵制吴三桂,这个就关系到明朝的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出征的部队最高长官,必须是有功名的文官担任,以防止部队被武将所控制。而国家控制武将的手段,就是军队的给养由国家共给,国家会把给养给文官统帅,再有文官统帅统一的配发给武将,武将在分发给士兵。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吴三桂的全家都在北京。他其实是比任何人在私人角度上,更有意愿前去北京勤王。尽管他自己很愿意尽快地赶到北京,但是一切的行动还是要听王永吉的命令。
文官统帅指挥武将,武将指挥士兵作战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明朝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之后发现,原先所实行的卫所制度下屯田的士兵种地是把好手,但是真的遇到关外的女真人,蒙古人,和外海的倭寇,那就不是打仗,而是一触即溃。因此所谓的卫所兵也就拿过来对付一下地方上的骚动或者剿一下山里的土匪还马马虎虎。
为了对付强悍的外敌,明朝就在九边上设立总兵一职,专门由武将担任。这里的武将我要说明一下,基本上都是靠着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拼过来的。但是最高的职位也只能做到总兵,且上面必须由一个文官上司实施监督。这样做的原因是既避免了重蹈宋朝以不专业的文官带兵的覆辙,又限制了武将因为权力过大而导致的拥兵自重。
其他问题解决了,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何王永杰出兵的时间会安排得这样晚?难道不能早点出兵勤王吗?对于这点,有明一朝规定,勤王不是义务,如果皇帝需要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勤王的话,一定要有皇帝陛下亲自下的诏书方可,不然就以图谋不轨企图谋反论处。比如说,崇祯九年清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唐王朱津健便自己带兵前来北京勤王。结果,在清兵退走之后,崇祯就由未经朝廷诏书为由,将唐王废为庶人。
崇祯之所以会这么晚才下达勤王的命令,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位明朝最后一个帝王的秉性。在正月的时候,崇祯就知道李自成很快要打入北京,幸亏有周遇吉拼死抵抗,给了崇祯足够的时间召集离北京最近的辽东兵马前来救驾。崇祯在正月里,还特意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入宫询问如果要关宁铁骑出兵勤王,大概需要花多少银两的事情。然而在得知要花费一百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后,崇祯竟然就没有再提调兵的事。
难道崇祯真的没钱吗?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发现了崇祯的内帑(私房钱)就有三千七百万两。其余的我就不说了。虽然说吴三桂不是忠臣,没有以死报君,但是在崇祯为帝的时候,人家还是谨守本分的。然而,明朝的皇帝自己都如此吝啬愚蠢,好像和谁置气似的,就是这么拖着,就不怪明朝会灭亡了。
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开了山海关,放满清人进来造成的吗?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放满清人进来的,才导致明朝最终的灭亡。然而对于这个事情,小编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得知崇祯上吊殉国之后,王永吉就安排吴三桂和手下的五十万众人又重新回到山海关。对于这个安排,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皇帝死了,李自成究竟是不是皇帝也不好说,还不如先回到山海关。其一是防止满清乘此机会入关,其二是以观其变,看看究竟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势。
但是随后李自成和手下人,在北京城内的所作所为,被王永吉和吴三桂知道后,他们就非常清楚这个人根本就成不了事。再加上福王在南京称帝,不如利用关外的满清八旗和自己一起将李自成的起义军一举荡平。王永杰和吴三桂这样想也正常,因为满清人打入关内又不是第一次。他们之前就曾经好几次跨过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只不过这次是从山海关过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等到利用完满清的八旗把李自成灭了之后,自己的部队在和南明的军队联合起来,不又可以把八旗赶出去。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开关的命令不是吴三桂下的,而是当时山海关的最高领导王永吉所下,吴三桂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然而,李永吉和吴三桂自己也没有想到,崇祯死的时候,根本什么都没交代,连他的太子都没有安排。导致南明因为皇位之争,搞得四分五裂,最后终于真的被满清灭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