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茶
编辑|青茶
前言3月28日,一场7.9级的大地震如恶魔般降临缅甸。此次地震是缅甸近百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
地震发生后,缅甸国内局势反而陷入了更激烈的冲突漩涡,政府军遭受了来自多方叛军的双重打击。
明明正遭遇地震的死亡威胁,为何缅甸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爆发内战?难道那些受灾的百姓就不救了吗?

地震次日,即3月29日,驻扎在缅甸马圭省东敦枝镇的缅甸军队,正在进行换防工作,这本是军队日常任务的一部分,却成为了反政府武装发动攻击的契机。
反政府武装趁缅军换防之际,突然发起袭击。
缅军面对突袭,迅速反击,甚至动用了重炮。在激烈的交火中,重炮的轰鸣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大量无辜平民被卷入战火,造成了大量的附带损伤。许多房屋在炮火中轰然倒塌,原本平静的生活瞬间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
3月31日,为了报复各支民地武此前的攻击,政府军出动战机开展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空袭行动。

就在同一天,缅甸克伦民族解放军也展开了行动。
克伦民族解放军原本收缩在丛林地区,一直与政府军保持着一种微妙的态势。但在这一天,他们主动撕毁了停火协议,在前一日就发起了大规模袭击。
他们的目标明确,对政府军的多个据点发动攻击,试图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一举动让政府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既要应对空袭后的反击,又要抵御克伦民族解放军的进攻。
4月1日,隶属于原昂山素季政府的缅甸民主派武装人民保卫军也加入了战斗。
他们针对沙林镇的一座发电站发起了一次小规模袭扰作战。这座发电站对于当地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也是政府军恢复灾区电力输送工作的关键设施。

人民保卫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阻碍政府军重启电力输送工作。他们的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给政府军的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电力无法恢复,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将受到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也将更加艰难。
先前在中国斡旋之下,参与停火的德昂民族解放军和克钦军,也在地震后与缅甸政府军发生了小规模战斗。
德昂民族解放军和克钦军一直活跃在缅北地区,他们与政府军的冲突时有发生。在地震后的局势下,他们再次与政府军产生摩擦,使得政府军在缅北地区的压力陡然增大。
这些小规模战斗虽然没有大规模战争那样激烈,但却如同一把把小刀,不断地消耗着政府军的力量。

各方势力在地震后纷纷出手,将这次天灾视作战略机遇!
他们不仅发起小规模突袭,还刻意阻挠政府军的救援工作,在灾区,原本应该是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分发物资的场景,却因为各方的冲突而变得混乱不堪。
救援队伍无法顺利进入灾区,救援物资也难以送达受灾群众手中。这种情况不仅让敏昂莱政府在救灾工作上举步维艰,也严重打击了敏昂莱在民间的声望。
民众在灾难中不仅要承受地震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战争的威胁,他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在逐渐积累。

曼德勒省在缅甸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位于缅甸中部,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旅游、土地、矿产、人力等资源丰富。
缅甸政府军在地震后的困境,为叛军提供了发动攻击的“契机”。
在地震发生后,军政府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他们需要组织救援队伍,调配救援物资,安置受灾群众,还要应对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堰塞湖等。
这些工作耗费了军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其在军事部署上出现了漏洞和薄弱环节。
敏昂莱政府需要对灾后重建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这必然会导致军事开支的进一步缩减,军队的武器装备更新、弹药补充、士兵训练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从而削弱了政府军的战斗力。

叛军将地震视为战略机遇,认为此时是削弱政府军、扩大自身势力范围的好时机。
他们希望通过在地震期间发动攻击,打乱政府军的救灾部署,消耗政府军的有生力量,进而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给叛军带来一定的军事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却违背了人道主义道德底线。
在国家遭受重大灾难时,各方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灾难,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将战火引向受灾地区。这种行为不仅让救灾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还让受灾群众的生活雪上加霜,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缅甸对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缅甸是中国东南亚铁路的关键节点。
按照规划,中缅铁路从云南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芒市,进入瑞丽后接入缅甸木姐,再延伸至曼德勒,最终抵达皎漂港。
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连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极大地缩短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贸易往来。
中缅铁路项目意义非凡,能助力中国突破“马六甲困局”,保障能源运输安全。

然而缅甸内部复杂的政治和安全环境,给中缅铁路等基建设施的推进带来重重障碍。
多年的内战使得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这增加了项目建设的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以缅北为支点的“金三角”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毒品产地,大量毒品流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缅北地区还出现了专门坑害、残害中国人的诈骗园区,无数中国人被骗至缅北,遭受人身控制、暴力殴打和经济诈骗,财产损失巨大,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这些问题充分表明,缅甸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福祉,中国迫切希望缅甸能够实现长期稳定。

在缅甸发生大地震后,中国展现出了大国担当,第一时间组织了救援行动,并宣布向缅甸提供总价值一亿人民币的救援物资。
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作为首支国际救援队迅速抵达缅甸,随后近三十支中国官方和民间救援队的500余名救援队员奔赴灾区,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他们争分夺秒地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为受伤群众提供医疗救治,分发救援物资,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
中国积极救援的背后,有着稳定缅甸局势的深远意图。
缅甸局势的稳定对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可缅甸叛军在地震后的行动却增加了军政府的压力,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如果缅甸局势进一步恶化,出现内爆,导致军政府垮台,必然会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大量难民可能涌入中国云南地区,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公共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边境地区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武装冲突可能外溢,影响中国边境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向来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缅甸局势的发展坐视不管。
中国需要警惕缅甸出现政权更迭带来的政治风险,特别是政治立场上亲美的缅甸民主派若是掌握大权,将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产生不可扭转的重大变化。

亲美势力上台后,可能会在外交政策上倒向美国,追随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
这将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面临更大的战略压力,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所以说,我们国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缅甸局势的发展,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