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误治疗21年肺功能近崩溃,一“组合拳”让七旬老人“起死回生”

雅霜的记事本 2025-03-13 11:30:35

“从急性支气管炎到重度慢阻肺病合并哮喘,母亲走了整整21年的弯路;从爬半层楼就扶墙喘气到拎着菜篮快速抵达三楼,她积攒了‘起死回生’的宝贵心得。”徐女士将71岁母亲从低谷走出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帮助同样被呼吸慢病缠身的朋友。

悲伤过度、中断用药、免疫力差……多重因素使急性支气管炎变成了迁延难愈的“老慢支”

1998年的暮春时节,白天阳光和煦,早晚却寒气袭人,母亲在冷暖交迭中不慎着凉。起初只是有鼻塞、流涕、轻微咳嗽等类似于普通感冒的症状,两三天过后,母亲的咳嗽明显加剧,变得更深、更频繁,以至于整夜无法平躺入睡,勉强吃几口饭也会呛得满脸通红。村里卫生室的医生说是急性支气管炎,开了药就让她回家休养了。

偏逢此时,外婆猝然离世的噩耗传来,此后连续数日母亲以泪洗面,几乎没合过眼。药物治疗自然中断了,床头柜上的止咳糖浆渐渐落了灰,雾化器的导管也凝结了药渍。由于母亲悲伤过度、不规律用药、本身免疫力较差,通常1到3周就能痊愈的急性支气管炎,愣是被拖成了慢性支气管炎,数月也不见好。

混淆慢阻肺病和“老慢支”,消炎点滴和民间“神药”让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走了 21 年

每年10月份左右,湖北地区的天气就变化无常,白天还是秋高气爽,晚上却气温骤降,十余度的昼夜温差就像是无形的推手,让“蛰伏”在母亲身体里的“老慢支”苏醒过来。在最难熬的秋季里,母亲不只是会剧烈咳嗽,还有短暂的喘息气短,严重时额头沁出冷汗,说话断断续续难以成句,呼吸还伴有痰液堵塞的“咕噜”声。

当年我们兄妹几个年龄尚小,加上家庭经济窘迫,母亲总是咬牙硬扛着,实在难以忍受了才去村里的卫生室打几天消炎点滴。但点滴的效果就像脆弱的泡沫,母亲的不适仅能暂时被缓解。

最初查出“老慢支”那年,母亲只在秋凉时节或者感冒时会有持续一两个礼拜的喘息气短,但是慢慢地,喘息气短开始“赖着不走”了,扫完院子要扶着门框喘,晾衣服中途也得歇两三回。近几年我通过学习医学知识才明白,“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正是慢阻肺病的信号,随着疾病进展,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并发慢阻肺病,虽是两种病,但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

但当时我们根本没有听说过慢阻肺病,只是一味地依靠消炎点滴缓解症状,还四处寻求民间“神药”,托过亲戚抄来泡枇杷叶的偏方,赶集时买过装在塑料葫芦里的蜂胶,还照着电视广告拨通所谓养肺胶囊的订购热线,试图让它们拯救母亲日益脆弱的肺。

母亲在雨夜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警察的帮助下首次到大型医院正式就医

2019年,母亲搬到深圳与弟弟同住。那年的梅雨来得格外绵密,湿热空气淤积不散,在天气的影响下,母亲起初只是偶发性的憋闷,渐渐呼吸变得愈发粗重急促,隔着薄衣衫都能看见胸廓剧烈起伏。我在电话中催促她去就医,她却说老毛病可以先扛一扛,非要等弟弟周末休息了再一同去看病。

不料,某天凌晨她突然被憋醒,四肢像是灌了铅般沉重,只能扶着墙往弟弟房间挪动,还没到门口便瘫软在地失去了意识。台风裹着暴雨,街道空荡无车,弟弟情急之下拨通了报警电话,在交警的帮助下,母亲被送入三甲医院急诊抢救室,特别感谢深圳交警在危机时刻出手相救。这场突如其来的危重病情,让她首次在大型综合医院接受了规范救治。

慢阻肺病合并哮喘,意味着母亲控制病情更困难、肺功能下降更快

经过三天ICU监护治疗后,医生为母亲安排了全面检查,包括我们以前在老家县城从未听说过的肺功能检查和气道激发试验,结果竟是重度慢阻肺病合并哮喘。“这两种病确实会共存或者互相影响,哮喘-慢阻肺病重叠患者占慢阻肺病患者的10%-40%。”医生揭晓了诊断结论。

我下意识回想起母亲一到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很快就会胸闷气促、咳嗽往往发生在夜间和凌晨时分……这些典型的哮喘症状其实早有显现。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懊悔: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如果足够重视母亲的病情……只可惜,哪有这么多“如果”?

△虚弱的母亲在家里吸氧

我开始从网上查询关于慢阻肺病合并哮喘的信息,了解到两种疾病合并会让症状更重、控制病情更困难,相较单纯的哮喘或慢阻肺病发作会更加频繁、肺功能下降更快,不过好在这两种疾病通过规范的治疗都是可以良好控制的。

这些年,我们兄妹几人渐渐成了母亲专属的“呼吸管家”

母亲带着医生开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药物出了院,一开始还能坚持每天早晚各吸一次,后来觉得自己稍有好转,加之心疼药费,就私自停了吸入药。“妈,您这就是把救生衣脱掉之后往海里扔啊,现在省药钱,将来住院费能买十箱吸入剂呢!”在我们兄妹几人的轮番劝说下,母亲这才把药瓶从抽屉深处取出来。

△经过治疗,母亲也可以出门游玩了

在慢阻肺病和哮喘的双重打击下,母亲的肺脏变得特别敏感,出汗后不及时换衣物便会气喘、吃一点生冷食物就咳嗽。每逢陪母亲出门,我总要像行军备战似的准备周全:保温杯里永远温着枸杞红枣茶,帆布袋里装着透气亲肤的棉质外套,见她掏出水果要吃,我早把玻璃碗接上温水候着……这些年还养成了新习惯——每年国庆前后,必然会搀着她去社区医院注射流感疫苗。

△母亲在家中唱歌练习肺活量

这般精心织就的防护网,让母亲渐渐找回了生活的节奏:从前她每爬半层就得撑着扶手喘口气,如今能拎着菜篮子和我较劲谁先到达三楼;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她那把标志性的大红绸扇又舞了起来;原先说三句话就要按着胸口顺气,如今她竟然能和我的小侄女抢着当“麦霸”。

落后的观念、拮据的收入,让同村的三位老人将咳嗽气喘视作小毛病,直至去世也未得到规范治疗

2019 年至今,母亲靠着“吸入用药+口服用药+氧疗+流感疫苗”这一套组合拳,整体状态保持的不错。相比之下,同村的三位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经常烧柴火做饭、冬天采用木屑或秸秆的方式取暖以及常年抽烟,他们逐渐出现了浑身无力、气喘、咳嗽等和我母亲类似的症状。

但是由于认知局限、收入拮据,他们并不知晓慢阻肺病,面对反复出现的咳喘症状,往往选择忍耐或简单处理——病情恶化时便前往村卫生室输液缓解。听母亲说,这三位老人均在70岁前后离世,自始至终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筛查与针对性治疗。

我把母亲的故事分享出来,也是为了给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敲响健康警钟:一旦出现持续性的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慢性咳痰,就应该高度警惕慢阻肺病的可能,并且尽快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肺功能检查。

患者故事征集

在过去两年里,《看呼吸》曾推出系列专访《我的呼吸故事》,很多呼吸慢病患者用心讲述了自己患病、看病的体验,比如,72岁的魏大爷讲述了如何用四年时间就打破了“慢阻肺病不可逆”的魔咒,51岁的张女士分享了一张“运动处方”扭转她人生轨迹的故事,一个20 岁出头的极重度肺功能障碍患者讲述了自己如何用整个青春从恐惧变得无畏……

有读者从《我的呼吸故事》中获得了疾病知识,还有人汲取了面对困境的力量。

为继续传递这份力量,我们真诚地欢迎所有患有呼吸慢病的朋友们联系小助手,讲述您生病、看病的真实经历,或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有趣体验或感悟,我们将会根据您讲述的内容撰写成文章。

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故事,并发邮件至editorkanhuxi@163.com投稿。

说明:

1、只接受基于本人或近亲属真实经历,不接受虚构内容。

2、稿件必须是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3、文章字数建议在 1000-2000 字。

4、编辑部审稿、修改、加工后发布。

5、请在邮件中注明常用联系方式(手机号或微信号)。

6、对于接受采访或撰写故事的患者,文章一经发布,付稿酬 500 元/篇。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