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上赖文光之后的新太平军(新捻军),以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为节点,太平军、清军进行长达14年的战争,整个大江南北都成为战场。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是太平军特别能打,还是清军表现太差?这问题比较复杂,但14年的战争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清军、太平军都尽量避免主力决战。
一般而言,义军想要取得胜利,必须跟王朝的军队进行主力决战,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从而夺取全国政权。
对现存王朝来说,面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只有通过大规模会战,消灭对手的精锐部队,才能延续国祚。
明朝李自成起义,为何农民军能杀入燕京,就是因为李自成在两次郏县之战以及潼关之战歼灭了孙传庭的“秦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刘邦、项羽就不用多说,没有项羽的在巨鹿之战消灭王离的20万大军,以及迫使章邯的20万大军投降,刘邦别说进入咸阳,估计在武关就被秦军灭了。
可以说,大规模会战,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才能快速结束战斗,并夺取最后的胜利。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都尽量避免主力决战。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军进入广西围剿。赛尚阿、向荣、余万清、秦定三等各路兵马相继到来,广西清军机动兵力6万,太平军可战斗的不足一万。
兵力不足,太平军只能机动作战,避免主力交战。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清军则围攻城池,打一场攻防战,持续7个月,直到太平军突围。
从永安突围后,秦日纲的三千断后部队及其家属,被乌兰泰消灭。杨秀清大怒,当即大规模反击,在大峒全歼4千清军,斩杀4位总兵,这是清太双方少有的大规模野战。
太平军继续北上,围攻桂林一个月。期间,太平军围攻城池,赛尚阿躲到阳朔,清军并未攻打太平军侧后,类似吃瓜群众。
围攻桂林失败,太平军筹划进入湖南,半路攻打全州。持续11天的战斗,向荣的清军也没有救援,就看着太平军破城。
进入湖南后,太平军围攻长沙,清军一边抵抗,一边调兵。围攻城池八十多天,太平军不能破城而入,便选择撤退,进入湖北攻打武昌。
武昌之战,跟长沙之战类似,太平军攻城,清军增援。不同的是,太平军攻克了武昌,停留一个月。期间,向荣的清军主力就在城外,双方没有发生战斗。
1853年初,太平军东征江南,向荣的清军一路跟随。3月,太平军攻打南京,战斗持续21天,破城之后,又拿下镇江、扬州。
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扬州,向荣在干嘛呢?答案是吃瓜,没有跟守军配合作战。太平军入城后,向荣组建江南大营,琦善组建江北大营,围困宁、镇、扬。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进入南京,太平军用了2年2个月。期间,大多数时候是太平军攻城,清军“观看”,太平军入城后,清军反过来包围城池。
清军主力就在附近,却不跟太平军决战。那么,太平军会找清军决战吗?答案是否定,跟清军差不多,都在保存实力。
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就在身边,最近距离不足5里。清军近在咫尺,太平军并没有跟两大营进行决战,而是选择西征、北伐,攻打清军薄弱之处。
1856年,杨秀清调兵遣将,摧毁两大营,也只是击溃而已,并不是歼灭。向荣与张国梁、和春逃走后,太平军并没在追击战中获胜,清军主力损失不大,很快就重新组建两大营。
西征方面,也是如此。太平军围攻南昌,持续93天,太平军想办法攻城,却没有与前来增援的清军决战,最后陷入反包围,只能撤兵。
南昌之战,太平军攻坚战失败,旋即进入安徽征战。胡以晃、曾天养率一万精兵攻打庐州,对决湘军鼻祖江忠源,清军从各方前来增援,庐州内外清军4万余人。
胡以晃攻克庐州,江忠源败亡,太平军入城。此时,和春的数万大军就在庐州城外,太平军没有跟他们决战,而是躲在城里,陷入清军包围之中。
太平军西征,经常击败八旗、绿营、湘军,但从未有过真正的主力决战,以歼灭有生力量为目标的大决战。
例如,1855年九江、湖口大捷,太平军扭转西征局势,湘军惨败。但是,太平军并未扩大战果,而是继续死守九江。韦俊第三次夺取武昌,也是守卫城池,没有去开拓基地。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军元气大伤,清军转入反攻,双方战斗方式也很少发生改变。湘军攻城,凭借后勤优势,进行“围点打援”,太平军不愿意撤离城池,被断绝粮道,活活困死。
九江之战、安庆之战、南京之战,太平军都是守城,被湘军锁死。湘军也不去找太平军主力决战,不在野外与陈玉成、李秀成正面厮杀,而是铁了心围城,与太平军拼消耗。
湘军、太平军真正进行野外大决战,就只有三河之战。李续宾,号称湘军第一悍将,麾下兵马8000余人,在胡林翼指挥下,夺取武昌、九江,是咸丰的红人。
连续获胜,让李续宾对湘军的实力非常自信,丝毫不把太平军放在眼里。李续宾北上攻打庐州,抵达三河镇,与吴定规交战。此时,陈玉成还在江北,正在攻打江北大营。
陈玉成告诉吴定规,让他坚守14天,自己一定可以增援。陈玉成结束浦口之战后,跟着李秀成一起杀过来,与李续宾展开正面厮杀。
李续宾以逸待劳,养精蓄锐,陈玉成军团则是来回奔波作战,丝毫不得休整。李续宾盲目自信,没有据守营垒抵御,而是直接野外决战,打一场阵地战。
三河之战,与武昌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南京之战都不同,不是攻坚与防御战,而是阵地大决战。
此战,湘军全军覆没,李续宾阵亡。也许是教训太惨痛,此后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主帅都要求湘军坚定执行“结硬寨,打呆仗”战术,能不决战就不决战,借助水师、后勤优势,耗死太平军。
纵观太平军战争14年,类似昆阳之战、郏县之战、潼关之战、巨鹿之战等起义军与官军的大决战,在清军、太平军这里从未出现。
太平军攻城,就算能破城而入,也不会消灭围堵城池的清军。湘军也从未想过去找太平军主力决战,去跟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的机动军团交战,而是与太平军争夺城池,属于攻坚与防御战。
太平军不正面硬刚是因为真的输不起,本身就还不是很强大一旦败了直接就完了。清军不打正面,前期是小看太平军,看他们为草根农民,动用的也都是地方兵力,后期其实曾国藩有点养寇自重的意思,毕竟一单快速灭了太平军,慈禧肯定卸磨杀驴。
个人觉得,寻敌主力决战,首先得主帅或主将认为自己的主力有决战取胜的条件,包括时机和实力。太平军真正主力兵力不足,决战怕反被吃掉,养精蓄锐才是正道;绿营兵已经烂了,没战斗力,不然太平军也反不起来;八旗早在平三番就烂了,更不行;湘军等作为临时征召的地方募勇,士兵有仗打才有钱饷拿,中下层将佐打完仗会被一并裁撤,当然不希望早结束战争;募勇还算是地方大员的私军,平叛是自己底层属下凭军功“入编转正”和快速升职的绝佳机会。所以,各方来说,都不会早早的寻敌决战。等湘系扎稳根了,太平军的“太平日子”也就到头了。纯属瞎猜,轻喷,狗头保命[doge][doge][doge][开怀大笑]
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吧。太平军知道自己乌合之众,清军知道自己腐败不堪,湘军知道自己是民团升级来的。
这段时间清军还打了二鸦,北边还要对付毛子,咸丰还跑路到西安了,至于长毛反正也没威胁到北京,而且他们自己还闹内讧
早期太平军战斗力强但没有根据地,所以一败就夸,避免决战。绿营军虽禁得起败但战斗力不行打不赢。后期,无论湘军淮军还是太平军各王都是私军,打没了军队就是打掉了自己的前途,所以都不肯决战。
个个都在摸鱼,拿工资,谁给你卖命啊[得瑟]
太平军要在北伐就把精锐耗完了,余下的兵战力和湘军差不多或者比湘军战力还差,能打的只有两广带出来的兵,太平天国政治能力还没吴三桂高,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军是没有那个实力,清军将领知道打仗打越久,腰包越鼓 至于朝廷百姓,谁管他们。
太平天国时期军队战斗力都已经大幅下降,双方都以维持自己的队伍不乱为主要目标,很容易打成长期消耗战
清军兵力不足!主动避免决战靠地方势力打消耗战。太平军倒是想决战的,清军不给机会。“屡败屡战”打不过就退,守住了在打。太平军对面上千公里的战线有劲也只能耗。
太平军,缺少勇猛精进的绝心!农民起义靠的就是一时之勇!用胜利来鼓舞人心!用胜利来鼓舞下一场战役的勇气!
双方都没有把握可以决战打赢。就是实力不足带来还有主将要保存实力啊,这要是换成战国时代的将领那就不一样了,能打硬仗
太平军不想打是因为攻坚不行,不想打硬寨,湘军不打是因为不想从乌龟壳里出来,有次出来野战大败,曾总急得跳河
麻杆打狼两头怕,都怕死怕输
先互相对峙,等实力强大再打太平军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汉军不杀,太平军杀满人抢钱,汉军杀太平军发财。
等于上赌桌一上来就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