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三次北伐,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确实很一般

聊聊历史 2024-08-28 11:03:16

杨秀清军事能力,究竟如何呢?东王的优势,不是他本身实力多强,而是容错率高。即便杨秀清犯了错误,但因为“天父”加持,大家都不敢指责他,故而杨秀清可以及时纠正。

读懂三次北伐,也就看明白了杨秀清的军事能力,东王能打仗,却谈不上是顶级高手。太平军三次北伐,杨秀清的部署漏洞百出,而且压根不现实。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兵马北伐,目标是直奔燕京,不要沿途攻打城池。这次北伐,与其说孤军冒险,不如说杨秀清违背了基本的军事常识,对北伐中原缺乏清醒认识。

历史上,南方如何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或者说灭掉北朝呢?想要胜利,都是三路出兵北伐,而是一路北上;即便三路失败,或者说没能达到目的,但基本能保住主力,不至于太被动。

正常来说,北伐三路是:四川、关中,出潼关;荆州、襄阳,攻打南阳、宛城、洛阳;两淮之绝对主力,攻打徐州、山东,然后会师河南、河北。

独自一路出兵,就想拿下北方,简直是天方夜谭。历史上,只要一路出兵,除非对手非常弱,否则都是以惨败收场。

例如,桓温第二次北伐,由于姚兴比较弱小,故而晋军获胜,但桓温并未能扩大战果,洛阳不久就被前燕慕容恪拿走了。

桓温第三次北伐,自己带主力,也是一路出兵,结果在枋头之战被前燕战神慕容垂打垮,晋军损失3万余人。此战,桓温威望受损,皇帝的梦想破灭。

桓温第一次北伐,勉强算两路出兵,但司马勋在子午谷被苻雄暴打,桓温就成了一路进攻关中,结果先胜后败。

桓温北伐,此时东晋疆域稳定,南方都在手中,且北方政权林立,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了门阀限制,自己保存实力,也跟东晋整体虚弱有关。

相对东晋而言,太平天国疆域很小,几乎没有一块稳定的地方。南京、镇江、扬州都处在清军包围之中。至于长江中上游,以及岭南地区,此时的太平天国更是没啥影响力。

1853年5月,林凤祥出兵北伐,太平天国唯一的疆域,就是被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围困的南京、镇江、扬州这3座孤城,连郊外都是清军。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杨秀清这次北伐中原就是大错误,直奔燕京,无异于痴人说梦。清朝北方统一,各地军事行政体系保存完好,区区2万人北伐,还没有其他路帮忙,只能是死路一条。

如果非要北伐,也不能是直取燕京,而是夺取两淮,与捻军合作。林凤祥不具备拿下燕京的能力,但效仿南朝陈吴明彻北伐,夺取淮南,开创新基地,应该还是有把握。

林凤祥孤军北伐,本就是错误,但更大的错误还在后面。1853年10月,太平军杀到天津城下,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又缺乏后勤补给,没了继续进攻的资本。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杨秀清下令撤兵,让林凤祥保存实力,退守两淮,这是最佳策略。要知道,此时太平天国大将胡以晃已经拿下庐州,林凤祥若是能回到淮北,足以开拓根据地。

那么,杨秀清又是如何做呢?杨秀清还不放弃北伐,继续派兵增援。派多少兵马增援呢?答案是7000余人,主帅是曾立昌、许宗扬、陈仕保。

这7000人哪里来?从西征抽调兵马,还放弃扬州,然后组建一支机动军队。区区7000人,岂能达到目的,此举也是冒险。结果,曾立昌在临清覆没,太平军有损失了一批精兵。

曾立昌战败,杨秀清还是不死心,又给秦日纲册封燕王,让他带4000兵马北上中原,希望能救回林凤祥。结果,秦日纲来没到河南,就在舒城被清军击败,直接跑了回来。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在自述中说出了太平天国灭亡的“十大原因”,其中前三个是北伐:林凤祥北伐、曾立昌北伐、秦日纲北伐。这3次出兵,杨秀清都犯了错误。

从3次北伐看,杨秀清的军事能力一般,但不是顶级用兵高手。西征也是如此,杨秀清不顾太平军兵力不足,同时开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个战场,没能消灭清军有生力量,还让湘军有了崛起的土壤。

杨秀清强大的印象,不是他本身多强,而是可以犯错,且能使威望不受损,从而具备翻身的本钱,这是天父给他的光环。试想,如果没有天父加持,杨秀清北伐错误、西征虎头蛇尾,韦昌辉、石达开等实力派,早就对他发起挑战了。

桓温北伐,目的是树立威望,但枋头之战惨败,被慕容垂教会做人。桓温回到江南,没了底气进行“禅让”,还被谢安、王坦之耗死。

杨秀清北伐也失败,损失更惨重,林凤祥、李开芳的2万精兵,是太平天国最能打的部队。但是,北伐全军覆没,也不影响杨秀清的地位。论能力,杨秀清不如桓温,但杨秀清能保住威望,桓温就不行。

5 阅读:230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