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华师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老师牛杰
走红网络
从17年前用一段rap
“吐槽”学校要求剃平头
到如今作为人师的恳切寄语
他的故事被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报道
从首届公费师范生到
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
牛杰用了17年时间
书写着师道梦想
萌发、成长与传承的故事
华大官微为此专访牛杰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报道牛杰的成长故事
夸张的肢体、犀利的语言
勾起了网友对学生时代的回忆:
“反复播放!想起了自己的青春”
高中毕业
牛杰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教书
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牛老师现在的发型
正是当年吐槽的小平头
他调侃自己: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牛杰,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届公费师范生,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高中语文教师,全市第十一届基本功大赛获奖者,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自治区级优课获得者,教育部“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自治区级优课获得者,百度教育高考专家库成员, 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节目特邀嘉宾教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教育有方》节目专家团成员。
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引上自我发展之路。
01
求学桂子山,名师领航
“2007年9月,当我第一次踏进华师的大门,就被学校北门上坡路两旁的参天大树震住了。一个北方长大的孩子,从没想到大学校园里竟然能有这么多的树,这么美的风景。”牛杰来到桂子山的第一印象,就是景美。
桂中路树影斑驳,笛箫亭乐曲轻扬,热闹的佑铭体育场后,是一丛幽深静谧竹林。但最令他深深眷恋的,还是桂子山上桂花盛开时节的阵阵桂香。
“华师有大树,有大楼,更有大师。求学四年,我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对我影响至深令人敬佩的好老师,比如语言学大师邢福义先生、民间文学大师刘守华先生、文艺理论泰斗王先霈先生等。”让牛杰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讲《语文教学法》的陈秀玲老师。
牛杰回忆,陈老师总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通过反复的“磨课”与“试讲”实践,让课堂大部分时间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起初,他还以为是老师想偷懒,直到自己踏上教师岗位,才明白陈老师的特别用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
毕业之后,牛杰回高中母校任教,正碰上学校类似的课堂改革。得益于学生时代对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式课堂的了解,他迅速适应,如鱼得水。
回到桂子山的牛杰与胡亚敏老师
“恰是这些大师、名师、优师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是我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在桂子山上,在前辈教师的温暖下,我一步步长大,让我也能点亮自己的灯,照亮更多孩子们前行的路。”
02
接递执教之火,绽放光彩
执教期间,牛杰经常和班上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大学经历,为他们讲桂子山上的故事。因为喜欢相声,牛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立了华师首个相声社团——桂乐山相声社,到武汉各个高校巡演。他还是华大剧团团长和晨雨剧社社长,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在武汉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金奖,他也因此获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表演奖。他一手策划的晨雨剧社毕业大戏《晨雨之死》公演时,科学会堂内座无虚席,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
“还记得我们社团每天中午在露天电影场排练,舍友会在桂香园帮我带一份腊肉炒饭和一杯奶茶。我就坐在树底下,一边吃一边等社团的朋友们来排练。现在回想起那段青春时光,还是感觉特别美好。”
牛杰向学生感慨,是华师让他有机会和很多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才能经历这么多有趣的青春故事,以此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去往更高的平台。后来,牛杰的学生也考研到华师,体验老师讲述过的生活。就这样,牛杰与自己亲自带出来的学生成为“校友”,又成为同在教育事业奋斗的“战友”。
“教师这份职业可以包涵很多意义,是交流,是触动,更是传承。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会影响一个孩子很多。”这样的传承故事,也许还会继续书写。
03
首届公费师范生,传递力量
2011年大学毕业,牛杰作为华师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北京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回母校参加毕业典礼时,又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我深知,任何一项荣誉的获得都不可能只凭借个人力量,是华师给了我广阔的空间,让我能够在这种开放、自由、上进的环境下施展我的才华,取得一点微小的成绩。是华师为我们的青春梦想保驾护航,是母校桂子山上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让我能自由自在生长,长成一棵小树,散发一丝桂花幽香。”
毕业后,牛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如今毕业十年,他也为师十年,始终难忘当年他们现场聆听温家宝总理的教诲。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希望我们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做教师,既要站好讲台,苦炼内功,把课堂安排好;同时也要仰望星空,坚定情怀,抱有教育梦想。”——牛杰
怀爱心之心 树师者之行
为师十余年的牛杰
初衷照旧 风雨无休
弘扬教育家精神,续写华师故事
祝牛杰校友的育人之路
越走越好!
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唐欣 党波涛
编辑:章赫(实习)
部分材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央视视频
责任编辑:毛国樨
审校:秦恒 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