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新疆:山海之情,天山作证

我从新疆来 2023-12-03 23:35:56

作为医生,日夜颠倒早已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作息。

“您好,这里是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某某科室,请问您找谁?”

又一通无声来电。每隔几天,医院就会在深夜接到一通无声来电,而当天肯定是援疆医生程琼值班。经过多日的默契,她已经心领神会——这是远在福建福州的奶奶经不住对她的思念而打来的无声电话。

奶奶年纪大了,听力、视力都大不如以前,拨通电话时也几乎不说话,只是在电话的另一端静静听着,只为能够听听孙女的声音,缓解思念之情……

跨越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对角线所面临的困难,远非“长途跋涉”所能简单概括。这其中的“困”与“难”除了源于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差异所造成的“阻碍”,所要克服的终极挑战终究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各种难题。然而,更多的则是需要“肩负重任,勇往直前”。

在“困”与“难”之间,需要改变的又何止是那些跨越山海前来支援的人呢?

“马背与天鹅”的故事

转场丨用双腿丈量世界的哈萨克族牧民

刘斌立在《转场的哈萨克》一文中,以乌尔达拉克的口吻反思道:那些在城市边缘星星点点分布的定居点,真的是哈萨克人的归宿吗?

▲那拉提草原 | 罗文成 摄

哈萨克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自古以来便跟随四季的脚步而行,用脚丈量着世界,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但诗意背后,我们终归要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不便与不确定性。

姑且不谈转场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和未知挑战,仅谈居住点,春、夏、秋天尚可通过毡房在牧场上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但冬季又该如何应对?

▲毡房|罗文成 摄

冬天的地窝子——空间有限,人多时便会拥挤不堪,加之因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使得取水变得十分困难。

为了帮助牧民改善生活中的不便,将毡房变为楼房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选择。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天鹅小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为了解决最后一批502户哈萨克族牧民的定居问题而建立的小镇。

小镇特别选用哈萨克族群众心目中美的象征——“天鹅”来命名,寓意着生活腾飞,越来越美好。

▲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

在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基础上,“福建援疆项目”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不仅帮助建设住房,还协助建设了卫生院、幼儿园、小学、加油站、民族手工艺品基地等设施。

除了阿什里乡的牧民转变为居民的惠民建设外,“福建援疆项目”还在昌吉州建设了“融媒体中心”“援疆书屋”“闽疆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刺桐朗读亭”等设施。

▲昌吉市|泉州援疆百姓书屋

此外,该项目还协助昌吉州举办了两届网络文化节、三届天山论“见”新媒体论坛、闽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并支持创作纪录片《大美昌吉》、微电影《北庭往事》等作品。

如今的哈萨克族仍然保留着当年逐水而牧、逐水而居的“马背上的民族”的传统,他们真诚、踏实、乐观开朗。如今他们拥有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正是这一大前提的存在使得他们不仅能够继续丈量四方大地,而且能够展翅高飞,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那拉提草原|罗文成 摄

▲歌手黑扎提·沙肯

“新疆之美是能够突破人类想象的蓬勃之美”

在分享更多之前,先来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一名福建人,在2022年之前,我对于新疆的了解还仅限于这是一个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的神圣土地,但也仅限于此。直到遇见我心爱的人,她来自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正是她让我下定决心走近新疆、深入了解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市人民公园惠安女|罗文成 摄

2022年6月,我决定亲身感受“新疆的独特风味”。然而,当我坐在飞往新疆的飞机上时,我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矛盾——既兴奋于即将见到她,又担心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新疆会在我身上产生怎样的影响。

带着兴奋和不安,经过七个多小时的飞行后,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充满神奇和梦幻的地方。

这次新疆之行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新疆各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新疆,在这里,我看到了与我家乡截然不同的山水与人情。

辽阔蔚蓝的赛里木湖,清澈与美丽已不足以形容它的美丽,它的美是一种内敛的美,不输于海的美。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果然名不虚传。看完赛里木湖蔚蓝清澈的美,我们来到了伊宁市充满蓝色元素的小镇——六星街。葡萄架下的餐厅、红柳枝串成的一串串的羊肉串、热情的大叔、可爱的小朋友……这些无不令人改变曾经对新疆的印象。

原来新疆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地方,我不禁爱上了这里。

▲伊宁市六星街|罗文成 摄

▲伊宁市碰到的热情大叔|罗文成 摄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不仅有新鲜而陌生的元素,还有记忆中那些熟悉的文化元素。

当我走近昌吉州博物馆时,我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座名为“八闽楼”的建筑。“八闽”正是位于四千公里以外的福建省的别称,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早在1999年,福建就已经与昌吉结下了缘分。

▲原昌吉州博物馆八闽楼

▲昌吉州美术馆(原昌吉州博物馆八闽楼)

在过去的24年里,两地的缘分已经超越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关系,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缔结深厚友谊的奇妙过程。

昌吉州IP“大荟萃”

昌吉州拥有许多优势,却鲜有人关注和挖掘。

譬如,昌吉州位于北纬44度,这可是“酿酒葡萄黄金纬线”!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有时确实担心巷子过深,以至于这些珍品难以被人们所欣赏。福建与昌吉州的关系正是这样一位好友,他们积极帮助昌吉州的葡萄酒走出“深巷”。福建援疆者们走遍了产区的每一块酿酒葡萄园,积极协助昌吉州的葡萄酒参加各类赛事,并加大宣传力度。

另外,当地的奇台县素有“北部粮仓”之美誉,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小麦之乡”称号,也是全疆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

福建援疆者们“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电商传播的优势,打造“奇台面粉”IP,设立了西安、乌鲁木齐、福州仓配中心。在电商的助力下,奇台的面粉也逐渐为人所知。

2019 年,奇台县凭借先前创造的成绩跻身于全国农村电商典型县20强;2020年,该县又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称号。

你是否相信,即使不出新疆也能吃到正宗的百香果?南方的水果真的可以在新疆昌吉引种成功吗?

百香果的种植与葡萄相似,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是相对容易上手种植的选择。如果引种成功,这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好项目。

福建援疆专家陈斌与付瑞洲再次展现出他们的专业能力:陈斌在昌吉州阜康市王母桃园试验基地的温室大棚内进行百香果引种,而付瑞洲在昌吉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实验基地大田里进行这项工作。他们致力于在昌吉州成功引种百香果,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尽管随后连续的低温导致未采取保温措施的大田里种植的百香果全部枯萎,但幸运的是大棚里的百香果成功存活,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陈斌和福建援助项目团队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百香果在昌吉州得以广泛种植,未来不出新疆也能品尝到正宗的百香果。

登上塔西河乡的“三明亭”,品尝木垒县“福杏”的同时,让我们坐下来一起聆听福建援疆者黄贵平走遍全州(昌吉州)寻“水源”的精彩故事。

昌吉州水资源稀缺,这里并没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但大大小小的戈壁、沙漠却不少。由于昌吉州地处内陆干旱盆地区,河流发源于高山,往往河流数量有限且流程短小,加之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90毫米,水资源在昌吉州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地下水生态平衡,全州设立了250个可以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监测站。身为福建援疆水利专家黄贵平积极参与监测站的普查工作,以便更快地了解地下水监测站的具体情况。

▲福建援疆水利专家黄贵平(右一)

只是监测站普查工作的覆盖面积之广远非常人所想,不仅分散于全州七县市,而且有些还位于较远的准噶尔盆地沙漠地带。

据说黄贵平老师有一次去昌吉市北沙窝沙漠找监测点时,车辆开到沙漠边缘就无路可走,加上手机也没有信号,顶着炎炎的夏日,他们一行人硬是徒步了很久,终于在太阳下山时找到了监测点。

最终,普查结束了,原本就瘦弱的黄贵平显得更加瘦小。他主笔撰写的《关于昌吉州地下水监测调研报告》,不仅对仪器监测数据、仪器超年限使用、监测井淤积与坍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与方案,这将有助于昌吉州对地下水监测站的管理。

寻找“水源”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福建与昌吉的缘分远不止与此。

记得有一次回家后,偶然乘车路过厦门火车站时,惊讶地发现车站旁竟有一家昌吉特产店。我心生惊喜:原来福建这边也有昌吉的特产店啊!

▲厦门市|福建援疆昌吉特产店

后来我特意走进到店里,和老板聊了很多。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昌吉特产,那些熟悉的地名,仿佛又回到了熟悉而温暖的昌吉……

“昌吉所需,福建所能”,随着两地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援疆项目的持续推进,这个宝地终将会被人们所发现和熟知。

那份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谊

“距离你出发时间越来越近了,我内心也越来越焦虑,本想去机场送你,终究还是没有勇气,怕会掉眼泪,怕给你思想负担,于是那天我早早去上班,让忙碌暂时忘却忧伤的情绪。”

——姚培森的妻子高锦珍

“我不能成为你的负担,也不敢告诉你我们母女每天的日子过得有多累,怕你会难过,我们只报喜不报忧。我要坚定信念,把医院工作和家庭生活兼顾好,这样你才能义无反顾地为边疆医疗事业贡献八闽力量。”

--姚培森的妻子高锦珍

以上两句话为第八批福建援疆医生姚培森的妻子高锦珍在“福建省援疆”(微信公众号)中撰写的文字。

▲第八批福建援疆医生姚培森

作为一名援疆者,姚培森为了边疆的建设和实现援疆梦想,选择了前往昌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疫情期间,他的妻子作为一名勇敢的“白衣战士”,为了让他安心工作,选择隐瞒女儿往返于同事家吃住的情况。

曾几何时,我曾认为“报喜不报忧”是对家人“知情不报”的不负责任,但通过这些为实现“大家”梦想而放下“小家”的追梦人们,我认识到总有些坚持比“小家”更重要,这种坚持源于“不得不”。

▲昌吉呼图壁县宁德新村|宁德援疆医疗义诊活动

平淡的描述中,蕴含着深深的爱。这份爱,既是夫妻之间的爱,也是他们对祖国发展的深沉大爱。

去年上映的音乐剧《天山誓言》,生动地展示了援疆医疗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始终坚守初心、不畏困难,与本地医疗工作者并肩作战,全心全意为新疆人民实现医疗“脱贫”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天山誓言》剧照

▲昌吉日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跨越千里,家乡思念如切,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数援疆者为了大家舍小家,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光辉,引领者一代又一代的援疆者勇敢前行。

60多年前,有一名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祖国的东南来到西北,为新疆的运输事业奉献了一生。如今,他的女儿为了实现父亲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遗愿,也踏上了援疆之路,她就是来自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陈新斌。

▲援疆农艺师陈新斌

正是因为有着像陈新斌这样的几代人的接力,以及援疆者背后的家人们的支持与牺牲,我们才能让曾经的新疆这颗丝路“明珠”展现风采。

“扯一根拉条子,

一头连着大海,

一头牵着雪山。

东海潮起,西域放歌。

鼓岭佳话在丝绸之路回荡,

透过维吾尔族馕的圆心,

勾勒出家的轮廓……”

--福州援疆分指挥长 余养挺

《奇台情怀》

▲昌吉市市标|飞马|罗文成 摄

虽然我没有亲自参与到援疆的建设中,但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熟悉的地名和他们的成果以及听到他们的故事时,我的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热流,让我热泪盈眶。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继续通过“疆来”平台,更好地了解新疆,讲述新疆的故事,用我的笔书写我对新疆的深情厚谊。

福建和昌吉州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我不能一一详尽,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容我以后慢慢道来。

如今,新疆昌吉州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曾经的“西域咽喉”和“北疆屏障”将会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山与海,虽有万里之遥,却阻挡不住闽水与天山的“双向奔赴”。

向援疆奉献者致以崇高的敬意,闽昌友谊长存。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心爱的她,让我跨越四千公里,走进大美新疆;感谢“疆来”的小伙伴们,以及版主爱特肯不辞辛劳地修改文章,让这篇文章更加清晰易懂、完善充实。

文末小彩蛋,如果你对昌吉州有兴趣,可以寻找一下这里的福建元素进行打卡哦!看看你能找到多少!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