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时,给子孙留下10亿多元财产,52年后,孙子竟活活饿死

看事的李扬 2024-02-20 07:47:00

在历史上,李鸿章是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视角上对其褒贬不一。

细细翻看李鸿章的家族史,可以看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努力,李氏家族获得了长久兴盛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家财万贯。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底颇丰的家族,留给后代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李鸿章之孙李国烋却能在北京街头饿死,衣衫褴褛的他被人用草席收敛了尸身,再不复往日锦衣玉食的生活。

深厚的家族底蕴

李鸿章家族居于安徽合肥,家族始祖为李心庄。始祖李心庄多年无子,姻亲许迎溪便将次子许慎过继给了他,此后许慎更姓为李,世代居于合肥东乡。

在最初,李氏家族从事农业,贫苦无依,总体上呈现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状态。

在最初,家族中子嗣无几,李慎一脉并未修缮家谱,等到清朝嘉庆年间,家族人口日益增多,其中第五世李朝珍在嘉庆十四年修订了族谱。

虽然李氏家族一直坚持半耕半读,但是直到第七世,李文安才高中进士,之后第八世李鸿章、李瀚章接连考取功名,通过正途入仕,李氏家族由此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变为了科举之家。

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等人的入仕为家族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李氏家族经过几代的努力,经济和教育层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善,以此为基础来支撑后辈的科考之路。

在第五世李朝珍修缮家谱时,便将家族字辈定为“文章经世,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李氏一脉家族的传承也基于此。

道光年间李文安入仕后,其子李瀚章和李鸿章也不负众望,前者为湖南永定县知县,后者为李文安次子,自小聪慧过人,幼时便跟随其父读书,多地辗转求学,在弱冠之年便考取了优贡。

道光二十四年,李鸿章入京参加顺天乡试,作下《入都》一诗,展现了其少年意气,渴望成就一番事业。

但在后来的会试中,李鸿章未中,辗转拜入曾国藩门下学习。经过两年的磨砺,最终的道光二十七年,也就是1847年考中进士,殿试二甲。初入翰林,李鸿章任职编修。

日后,李鸿章同郭嵩焘等人联系密切,同众多官员结交,李氏家族的发展蒸蒸日上。

李鸿章也在日常经验中总结出读书三字诀“耐、恒、专”对后辈言传身教。“耐”指的是读书要耐心沉静,“恒”为读书要有恒久之心,“专”指读书不能中断。

后来咸丰元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全国陷入动乱之中,李氏家族传统的科考之路受到了阻碍,李鸿章便顺势而为,在咸丰帝的诏令下回乡督办团练,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

饱受儒家忠义思想影响的李氏家族成员大多弃文从戎,站到了起义军的对立面,以立下军功为荣。

日趋没落的家族子弟

李鸿章凭借淮军镇压太平军等平步青云,当时曾国藩还曾评价:“淮军日盛,李氏其益兴矣。”

后期李氏家族家族财富不断增加,有人评:“中兴功臣之富者,惟合肥李氏为最。”

随着洋务新政的开展,李氏家族更在外交、金融、工商业等多个领域有所成就,李氏家族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随着晚清的覆灭和新政权的建立,李鸿章的家族成员多进入到北洋政府中任职。

但昔日的重臣已经受不到新政权的优待,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当政,李氏家族逐渐失去了政治支撑,退出了政治舞台。

不过李氏家族即使一臂被砍,其丰厚的家族财产却依旧能够支撑运营近代企业,李国杰是李鸿章众多子孙之一,他继承了大部分李鸿章持有的轮船招商局的股票,在多家企业担任董事职务。

但在同一时期,和向上发展的同辈相比,还有部分家族成员不思进取,守着父辈留下的财产过活,受到鸦片、赌博等事物的诱惑,逐渐将家底败光,走上的没落的道路。李鸿章之孙李国烋便是其中之一。

李国烋是李鸿章嗣子李经方的三子。李经方曾参与创办芜湖裕中纱厂,其“资本达百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他也因为财力雄厚、能力突出担任了多家企业的董事,比如民国十年,中华民国制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李经方担任了其董事,在民国二十年,李经方还被推选为大中华纺织公司董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经方结识了一位英国女秘书,诞下幼子李国烋。从他的家世来说,李国烋被称为一句豪门公子毫不为过。

有着混血血脉的李国烋长相标志,自幼聪颖。历经几代的李氏家族当然知道,随着时代的转变,李氏家族的没落已经成为必然,但他们依旧努力发展,并将振兴和传承家族的希望放在了下一辈身上。

吃喝玩乐的豪门少爷

但总体上来说,李国烋并未继承李鸿章一脉“耐、恒、专”的三字箴言,他整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

李国烋的眼光并不长远,幼时学习中文、英文教育,在长大之后,他常常流连花市,荒废学业,逐渐将家底败光。

1901年李鸿章去世,将家产分给各方子孙,李经方一脉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为富庶,李国烋更是不该愁吃穿,但李国烋毫不收敛,在一次将大笔白银赏给青楼女子后,更是和狐朋狗友称兄道弟,一味逞能,只求别人将他高高捧起,丝毫看不见脚下的万丈深渊。

李经方恨其不争,时常管教,但怎奈树木已经成型,无论李经方如何鞭打,李国烋也没真的幡然醒悟过。

老一辈见他烂泥扶不上墙,后期分家后李国烋并未寻求正当职业,反而日日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将分得的房产、田产败光。

但即使如此,李国烋也没有省吃俭用的心思,反而有了钱就去玩,将最后的一丝家底败光了。

习惯了奢侈生活的他去纠缠其兄李国焘,李国焘无奈将两幢房屋给他,却被李国烋变卖,挥霍殆尽。

饥寒交迫之际,李国烋愈发觉得前后的生活落差太大,自己的兄长等人也不再愿意接济,更加遭人唾骂,两厢为难之际,李国烋选择了成为一个无能的懦夫,转头跳河自杀。

但经过前半生的吃喝玩乐,此时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太多的刺激,“不幸”被人救起,反而落下了病根,顽疾伴身、求助无门的他病情迅速恶化,流浪在街头巷尾,任儿童嬉戏,最终丧命于北京街头,看不见第二日的日出。

李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向来坚持传承孝悌、慈善、勤俭等传统道德,在中国士绅被儒学浸润的两千多年中,李氏家族始终坚持以学固本,以此使得家族延绵不绝。

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既濡染庭诰,目熟所以折冲御辱之术,又阴习英吉利语言文字”,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

但在李氏家族以孝悌勤俭之道治家的同时,除却李国烋外,李国熊等部分后辈也并未领悟家训的真谛,靠分得的财产过活,逐渐坐吃山空。

张爱玲的《金锁记》便是以李国熊等人为原型,描写了他们日渐没落的生活。李国烋一脉的家族命运,也就此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

0 阅读:72

看事的李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