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微小的一分钱硬币离眼睛足够近,那么,它就能够挡住夜空中最大的星星--塞缪尔·格拉夫顿( Samuel Grafton )

心灵牢笼上我最喜欢的一道栏杆是"虚假自我",因为它代表了一切,几乎可以认为是它构成了整座牢笼。孩子到了两岁时会脱离母体世界﹣﹣首先是父母,然后是朋友、同龄人、整个世界﹣﹣变成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此时虚假自我也会同时诞生,它与生俱来就富有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伴随内心脆弱而产生的恐惧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受到的惊吓)。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在我们心中形成信念,在经历成长的巨大变化时帮我们领悟世界的意义。大约到了12岁时,虚假自我便会彻底成形,再也不会发生变化。
每个人都具有虚假自我,它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拥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为恐惧是造就人生的基础,所以虚假自我也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甚至我们也同样如此。
随着虚假自我不断发展,它甚至会将一句话转变成持续一生的执念。比如母亲曾说:"别犯傻。"那么它会让你这辈子都觉得自己无比愚蠢。或者它会用一种方式:如果小时候在操场上玩的其他孩子说你是胆小鬼,虚假自我会极力反驳他们﹣-"我什么也不怕!"这种态度也会贯穿一生。到了12岁,虚假自我已经成为一个人的核心本质,控制着你的言谈举止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这些东西通常会伴随着我们直到生命终结。但因为它生存于潜意识中,所以除非特别关注到它,否则就很难察觉到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虚假自我本身的用途(保护)也就不再发挥作用了。相反,它开始变成一种阻碍。或许你极度渴望改变与恐惧、食物或是伴侣间的关系,也有强烈的改变意愿,于是你一脚踩在油门上向着改变之路前进,但力求维持现状的虚假自我最终会战胜其他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决心和毅力),它会重重地踩在刹车上,让你动弹不得。因为虚假自我不想做出任何改变。
也许你可以喝下一罐运动饮料,激发出全身所有的能量来反抗它,但不受察觉和威胁的虚假自我﹣﹣通常都是如此﹣﹣每次都能将你拉回原地。
每一次。
虚假自我本该是回应"你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临时答案,但绝大多数时候它都成了永久性的答案,变成牢笼上一根结结实实的栏杆。如果你不去审视它,它不仅会阻碍我们对恐惧的认知,也会阻碍我们探索真我。
第一次做完后屈跳的一周之后,我再次和埃里克一起拍摄滑雪电影。他说既然我能做悬崖跳跃(这毕竟也算是一门技巧)那么雪上技巧一定也不错。但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前文我提到过),我当时的雪上技巧糟糕透顶,只不过埃里克对此还一无所知。

那天早上第一次滑的时候,我穿着一家赞助商提供的崭新滑雪服,脚踩着另一家赞助商提供的滑雪板,站在间距大约20英尺的两道岩壁之间,面对着一条长达300英尺、布满了崎岖雪丘的陡峭雪道。
三、二、一!摄像机开始运转。
所有人都是潜意识中被虚假自我操控的木偶,现在我知道自己也未能幸免。虚假自我对我说:"我毫不起眼,孤身一人,没有人会爱我。没有人意识到我其实是个好人。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的生活,根本无暇顾及我。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有些人会被虚假自我和个人经历拖垮,而有些人却因此获得动力。区别非常简单:反抗它便会受到拖累;接受它便会受到激励。不知何故我属于后者。尽管我完全没有发现,但我还是接纳了虚假自我,而它也即将向我施展魔力。
一场融合了种种因素的完美风暴正在形成。那天有位叫作罗伯( Rob )的迷人男子也在参与拍摄工作。正像我从小形成的恐惧观一样,一瞬间我不再害怕。这促成了后来的一切,也激发了我内心之中的熊熊烈火。
当时在我的潜意识中回响的是:如果我一举拿下这次挑战,埃里克便会注意到我的实力,罗伯也会爱上我,想和我在一起。那么就终于会有人关注我了,终于会有人能够认识到我这次的雪上技巧表演有多伟大了。我是个独立的女强人,能够做到任何事。瞧好了吧!
我蹬雪启动,像往常一样滑行。我的技术虽然不差,但在虚假自我以及害怕遭到无视所产生的力量之下,我的时速瞬间大幅提高。
老实说,"速度"是从专业级滑雪运动员提升到世界级滑雪运动员的关键。到了某个阶段,技术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情感﹣﹣就我而言则是恐惧﹣-将它发挥到极致,且保持自己不要跌倒。当时这一滑至关重要,我绝不能跌倒。
跌宕起伏的20秒之后,我停了下来,朝罗伯笑了笑,他也回以微笑。埃里克则扛着摄像机站在岩壁上发出狂喜地尖叫。一个传奇诞生了。就这样,只用这一次,我便从一个优秀滑雪运动员跃升为世界级的滑雪健将。
习惯性自我无数信念、道德、观点、故事、认知、经历、判断,以及所有那些我们坚信无疑、视为珍宝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构成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我。
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的习惯模式,我将其称之为"习惯性自我"。举例来说,如果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那么你就会形成在遭遇悲伤时表现出麻木的行为习惯;如果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运动天赋,那么你就可能会坚持拒绝参与任何体育运动。
小到挖鼻孔,大到抛弃恐惧,所有这些习惯都会变成一个人独有的怪癖、风格、特征、个性,等等。它们和组成牢笼的其他因素一起,反复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本性,诸如:我是个无所畏惧的男人;我是个讨厌运动的女人。
能认识到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的确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它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因为习惯将逐渐变成控制人生的程序,而这种程序又和可以不断改写的计算机程序完全不同。
所以虽然我努力把你带出牢笼,让你暂时抛弃了这些信念、故事或是认知,但对待恐惧的习惯性思维已经在你的脑海中盘踞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六十年之久,根本无法改变。在这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最终把你带回牢笼之前,我想要让你"认识真我"的努力显然难以取得进展。
想要消除这种习惯模式,你必须要彻底重塑自我,遁入没有具象的虚无之境,简单说就是,要使得你不再是"你"。
这是介乎于生死之间的境界。你不再是任何一种形态。
"也就是说我并不是不擅长运动?"你会就此争辩,"不,这不是真的。"然后,你会寻找证据支持这个论点。或者你会说:"我确实无所畏惧。那就是我。"但细节并不重要。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一坨屎,但你却像喜欢毛绒泰迪熊一样喜欢自己(虽然事实情况完全相反)。

想要创造全新的习惯,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原有习惯,丧失对自我的认知,停留在虚无之中。正因为这么做听上去无比可怕,甚至有些荒谬,所以你必须要有强烈的动力、想要寻求改变的渴望、充分的计划和合理的方法,才能够有机会实现它。否则你可能很快就又会回到你那个安全舒适的牢笼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