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米太行山巅知青村,一组神秘数字,带你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船尾瞭望者 2019-07-17 11:56:12

70,26,6,1200,3868 。

看到这组数字,你会想到什么?

估计什么也想不到,因为在我们眼里,这组数字没有任何关联和意义。

但是,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青天河靳家岭,这组数字却意义非凡。

1955年,为了解决农业社人才缺乏的难题,河南郏县大李庄乡党支部研究决定,把本乡的32名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分配到农业社中担任会计和记工员。

但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小小的决定,不但在全国开创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先例,还很快引起了最高领导人的重视。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5年12月,最高领导人在对《大李庄乡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批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于是,一场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举世瞩目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从此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扛着背包,走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走进了各个偏远的山区、农村、农场和边疆,万丈豪情地投入到了农村建设的浩荡洪流中。

就是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精神感召下,上世纪70年代,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的26名知青,来到了位于焦作市博爱县青天河靳家岭上海拔1200米的长岭林区。

但面对他们的美好理想和豪情万丈,靳家岭上迎接他们的却是几间破窑洞和几间石头房,用当年一些知青的话说就是“过去没有水、没有电,”“那时晚上窑洞外面经常有狼、豹子在转悠,”“吃水靠用地窖收存雨水,水都是黄色的,生活条件艰苦得很。”

甚至没有象样的路,唯一的路是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下雨天都不敢走,容易打滑从山上摔下来,据说即使是大睛天,从住处走到山下的县城车站,也要走整整一天。

顺带说一句,据媒体记载,当年的打豹英雄何广位就是在靳家岭上距离知青村不远处的山道旁,以一已之力徒手擒获了一只豹子,如今这里还尚存有“擒豹洞”留作纪念。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在此后的整整6年时间里,这26名知青和林场职工一起,在1200米高的太行山巅,在3868个山头上,刨坑担水,造林护林,开荒种田,修道铺路,用青春、热血和“改天换地”的气魄,让十万亩长岭林区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尤其是秋高气爽时,万亩红叶层林尽染,更是成为太行山上一道耀眼炫目的亮彩。

岁月无痕,时光荏苒。

如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远去,当年的知青们也都已回到了他们所在的城市,但是,他们的无悔青春,和一个时代的记忆,却在这1200米的太行山巅定格,成为一道深深的烙印,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如今,当我站在这里,看到当年知青们居住的地方,窑洞依然,老树依然。

在他们当年无数次休息、打闹,以及席地而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院子里,那眼老井也在,那台磨盘也在,甚至那棵老槐树上挂着的铁钟也在。

虽然窑洞和石头房经过了翻修面目一新,但墙面上“雄心壮志,战天斗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红色标语,立刻就能把你的记忆拉回到40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时代记忆难以磨灭,无悔青春终难忘怀。

据悉,2018年10月,当地曾组织了一批当年在此劳动的知青和林场工友故地重游,在回到自己曾经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地方,摸一摸熟悉的磨盘、辘轳,看一看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敲一敲老槐树上挂着的铁钟,许多人都激动不已、心潮澎湃、老泪纵横。

但是在看到自己当年的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是今天的青山绿水,尤其是走到山下乘坐豪华游船泛舟大泉湖,看到青天河两岸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时,老人们都觉得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如今,这里正在打造以红色记忆文化为主题的“知青村”,依山而建的窑洞均被修复加固,曾经的民兵食堂被改成了老物件陈列馆,知青广场上定时还有红色歌舞表演,而且知青语录林、擒豹洞、靶场、知青大舞台等后期项目也都在陆续兴建。

据称,未来的“知青村”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让游客找寻知青记忆、了解知青故事,传承知青的红色记忆和艰苦创业精神,让全国游客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青天河‘知青村’成为知青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正如一位当年的老知青在到这里参观后所说,“知青生活是我们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永远地留住它,留住青春,留住历史。”

【胡震杰/文图——每一篇都值得收藏】

【欢迎关注转发点评爆料,一起探寻和分享秘境之旅】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