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辅当局在华盛顿压力下签署停火协议时,东欧另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酝酿。与中国有着钢铁情谊的塞尔维亚,正面临十年来最严峻的政治考验——这个巴尔干国家街头涌动的人潮,与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场景惊人相似。
自去年冬季开始的抗议活动,在贝尔格莱德街头演变成燎原之势。超过30万民众高举标语,要求总统武契奇及其内阁集体辞职。即便政府承诺提前大选,反对派依然步步紧逼,迫使总理武切维奇先行下野。面对声波武器驱散示威者的指控,武契奇罕见赌上政治生命:“若查证属实,我立即辞职。”
这番表态背后,是塞尔维亚执政集团对局势的清醒认知。武契奇直言抗议浪潮本质是“颜色革命”,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十年前,同样的剧本曾在基辅街头上演:从和平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政权更迭、国土分裂。如今塞尔维亚反对派拒绝任何妥协方案,其诉求已超越常规政治博弈的范畴。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身处地缘夹缝中的国家,近年在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经济腾飞。最新统计显示,塞尔维亚GDP增速位居欧洲第二,失业率创历史新低,平均薪资涨幅超14%。这些数据与乌克兰危机前的经济困局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基辅广场上愤怒的民众,确有对生活水平下降的真实不满。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威胁国家稳定的往往不是街头口号,而是幕后推手。美国前高官曾公开承认介入乌克兰政权更迭,耗资数亿美元培植亲西方势力。如今贝尔格莱德的抗议活动中,虽未见西方政要公然站台,但某些NGO组织异常活跃的资金流向,已引起塞尔维亚安全部门警觉。
对于中国而言,这个中东欧重要合作伙伴的动荡牵动神经。从匈塞铁路到河钢斯梅代雷沃钢厂,中塞合作项目正深刻重塑巴尔干经济版图。若政局突变导致合作中断,不仅当地民众将失去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地区稳定亦将面临挑战。
当基辅的硝烟尚未散尽,贝尔格莱德的十字路口已然逼近。武契奇政府的经济答卷虽亮眼,却难抵意识形态渗透的暗流。塞尔维亚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不仅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更将验证国际社会能否从历史教训中真正觉醒——外部强加的“民主改造”,从来都是灾难而非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