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东风导弹飞越太平洋,美军欲半路截胡,我军用36计破开困局

千秋过往 2024-12-03 17:53:16

2024年9月25日,中国向太平洋公海海域,发射了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准确命中预定海域。这是中国时隔44年后再次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射。

美方对此表示:我们并不反对中方的发射,只是要确保中美双方不会发生任何误解或误判。

说的比唱的好听。美国表面很客气,实际上,在试射的背后出现了中美航母的首次交锋和舰载机群对峙的大事件。

美国派出了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利用舰载雷达和航空机侦察我方导弹的测试数据,企图打捞导弹残骸,谁让超音速武器哪家强,中国大陆我最强。

我军出动“辽宁号”针锋相对,在解放军强大的战斗群压制下,美军主动退出对峙,放弃打捞。

中美这类交锋中,这可不是美军的第一次“打家劫舍”。

早在1980年我国首次试射洲际弹道导弹时,美军就带着西方各国不顾我方抗议,驾驶军舰公然到预设区域拦截我方军舰,抢夺我国“东风5号”导弹的数据舱。

数据舱是洲际导弹试验的核心,里面记录了试验的全套数据,属于顶级的军事机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回顾历史,我国的洲际导弹“东风5号”的试射及其数据舱保卫战要从1965年开始说起。

1965年初,已经解决了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中国决心发展洲际导弹,要和美国“咫尺天涯”。

洲际导弹的设计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必须射向远海,当时对我国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监控导弹试射的全过程。

导弹试射的成功与否必须用数据说话,发射、飞行和命中过程中所有参数是不是符合预设值,有无任何异常。再退一步讲,即便试射失败了,我们也能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找到改善的方向。

所以监测数据必不可少,监测数据的种类和获取的技术手段包括:

导弹的整个飞行轨迹和速度,从而分析其弹道特性。这需要超远程高精度跟踪雷达,强如美国也是直到60年代才由通用公司研发出超远程高精度跟踪雷达列装部队,直到在1962年才发射了第一颗详查型电子侦察卫星。至于我国的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问世那要到10年后的1977年了。

当时的这种雷达技术刚起步,还无法满足导弹试验的科学跟踪和记录。

实时测量导弹高度和角度的电影经纬仪。这是用来跟踪测量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光学测量仪器,由电影摄影机与经纬仪相结合记录的仪器,能实时测量导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以及对其起飞、着陆与飞行做实况记录。

因为原子弹爆炸试验对此有需求,早由钱学森点名长春光机所负责研发出来,根据不同的天气状态可以观察 210千米到400千米的距离。这个对当时的我国而言不算问题。

导弹分离轨道和弹头分离情况监测的‌目标追踪系统。通过监控导弹的飞行坐标和速度,预测其精确落点,‌它是判断导弹的突防状态和打击效果‌的工具,更像是一个运算系统。

这些仪器设备和技术放在现在那不叫一回事,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卫星完成对导弹的远程监控,获取其飞行数据和弹头分离情况‌。

但在当年,这些叫未来,美国人都做不到。那时通用的监测方式是把这些仪表设备全部打包,作为数据舱安装在导弹上一起上天飞行。

在结束前数据舱带着降落伞飘然入海,再由人工打捞上来,导出里面记录的数据,作为后续分析和评估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想发展洲际导弹就必须先发展海上测量船和海军力量,因为当时美苏双方就在公海上公然互相抢夺对方的数据舱,经常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如果我们没有一定数量的军舰护航和警戒,别说数据舱,可能就连弹头都会被外国军舰抢走。

197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会议,讨论发展远洋测量船的问题。

中国的海权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强,不出意外,提议遭到林彪等人的反对和阻挠,他们认为建造测量船、护航驱逐舰、补给船在内的一系列舰艇是浪费金钱,还不如拿到招募更多的陆军,制造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中央军委顶住压力,启动了发展与洲际导弹试射息息相关的“718工程”。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事件爆发,飞机坠落在蒙古境内。

林彪的同伙周宇驰等人收到风生后,企图从北京乘直升机外逃,失败后开枪自杀,但工作人员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查获了“718工程”图纸。

由于担心这部分信息已经外泄,“718工程”被迫叫停。

次年的1972年,在确认没有泄密风险后,毛主席亲自批准了该工程的重生。1980年“东风5号”导弹试验前夕,“718工程”涉及的所有船型均已进入部队服役。

1980年4月,东风5号定型和制造完成,我国决定试射这枚洲际导弹,计划出动6艘051型驱逐舰、2艘综合补给船、2艘打捞救生船、4艘远洋拖船、2艘国家海洋局的远洋调查船以及2艘国防科工委测量船,组成特混编队,开赴南纬7度,东经171度33分的南太平洋水域,等待打捞发射后的东风5号数据舱。

由于各舰的航速不一,编队指挥部将18艘船根据航速排成5801、5802、5803三个编队分批次出航,编队间的纵横间距和转向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

殊不知这个规定竟然在后面执行任务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我国海军的首次远航,需要横跨的经差达50多度、4个时区,南北穿越的纬差达40度,经过4个风带和台风生成区,往返航程达8000多海里。

当时的我国实力有限,没有任何海外基地,所以途中无法停靠任何码头,吃喝拉撒全在船上不说,面对海上的气象变化和后勤保障波动这些只能选择硬扛,风险很大。

因此在出航前,每条船上都准备了数量不少的裹尸袋,所有参试人员出发前都写下遗书。

中国如此大规模的海军编队出海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西方阵营如临大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舰艇和飞机全都过来了,并不断出动反潜机在我方特混编队的右舷投放声呐浮标。

为了不被对手发现任何迹象,特混编队关掉全部通讯工具,整个航行过程中保持无线电静默。

经过一周的航行后,中国特混编队在1980年5月9日通过赤道。同一天,我国宣布将于5月12日~6月10日进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要求各国的船只和飞机在此期间不要进入导弹预定落入的太平洋特定水域。

这一下美国为首的各国舰船更是对我方的特混编队寸步不离。1980年 5月18日10时,我国首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同一刻,在南太平洋海域内,中国海军的特混编队已经进入预定海域,海军航空兵的4架“超黄蜂”直升机也开始在空中交替盘旋。

周围则是美军、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余国的各类舰艇,跟随在我军编队的左右,如附骨之疽,它们的目的是抢夺试验数据舱。

洲际导弹的预定目标一定是存在误差的,数据舱依托降落伞而下,在被风浪一吹更是存在一定的不可控,见此情景,我方的指挥员心里直打鼓:“万一导弹数据舱落地的位置略微偏出一点,落到外面去,很有可能就被外国军舰抢到。”

怎么办?我方编队指挥员发现各国军舰完全是我们走一步,他们跟一步。很显然,美国等各国海军并不清楚东风5号的具体落地位置,只能如同鬼魅一样跟随在我军舰艇周围,伺机而动。

我军指战员立刻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式来保护数据舱,那便是调虎离山!

我军舰艇突然开始整体后撤,外国军舰不清楚我军意图,以为这只是我军根据监测数据和落点进行的常规位置调整,不疑有他,立刻跟了上来。

我军舰艇就这么一马当先,带着一大群跟班,在大海中绕了一个大圈子,把所有跟随的外国军舰彻底拉出导弹的预定落地范围。

然后在不经意间,慢慢转向,所有舰船实现了180度的掉头,接着我军故意减缓速度,在这个过程中,队形变成三艘军舰突前,其余在后面排成一排。

时机恰到好处后,我方最前面的,速度最快的3艘舰船突然发力,加速全力驶向预定海域。

这个时候,美国等外国军舰意识到上当了,想要追赶,但他们身前有我军缓行的舰船阻隔,等他们绕过我军的这一排舰船时,为时已晚,我军已经占据先机,领先一大步返回预定海域。

10时30分,东风5号在飞行30分钟到达预定海域后,导弹数据舱与弹体分离,落入大海,释放出染色剂,把海水染出绿茵茵的一片。

美军军舰赶不过来,派出两架美国飞机,一高一低在我方打捞编队上空盘旋,利用直升机的螺旋桨掀起数米高的海浪阻止我方打捞。

解放军直升机飞行员郭文才果断降低高度,强行挤入,以拼刺刀的方式迫使美军直升机飞离。郭文才接着驾驶直升机飞到数据舱上空30米处悬停,放下救生绞车,将潜水员刘志友放到水面。

我方和外方的多架直升机旋翼吹得数据舱不断变换位置。刘志友数次尝试未能成功后,干脆跳入海中,四肢紧紧抱住“东风五号”的数据舱,和数据舱一起被吊回直升机。至此,中国洲际导弹试射宣布圆满成功。

44年后,没想到这一幕再次发生。今年,解放军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试射过程中,中美双方在预定的目标区域莱特湾剑拔弩张。这一次,美方想要的是我们独步天下的高超音速弹头残骸。

为此,美军出动了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中国针锋相对,派出了辽宁号航母战斗群,双方对峙4天,在我方完成所有试射流程和弹头回收后,罗斯福号航母只能无功而返,尴尬退场。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