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段文字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很多读书人少年时代的记忆,同时也是鲁迅先生笔下最美好的童年。
该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鲁迅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他诉说着记忆中难以忘记的人或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
这组散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诉说了一件件平凡而又难以忘记的生活小事。如文中的“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爱唠叨、规矩多,好像又有点不拘小节。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与“我”睡觉时,她伸开双脚双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这样的描写非常真实,写出了小孩既生气又无奈的情感。还写到她杀害了“我”钟爱的小鼠,愤怒的“我”直接喊她“阿长”,但同时“阿长”又是可敬的。鲁迅小时候一书难求,“阿长”却给他买到了《山海经》。
书中写道,“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这样的“阿长”无疑是可爱的,每个小朋友的童年记忆里一定都有一位“长妈妈”,她们填充了我们年少时的记忆,丰富了我们对身边人物的认识。
父亲的形象在鲁迅的回忆里无疑是严肃的。年少的鲁迅想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交代背出《鉴略》后才准去。“给我读熟,背不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多年后鲁迅回忆到: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只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这是父亲的育人智慧。书中的人物也描写得很“真实”,衍太太对自家儿子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很好。鲁讯听了关于《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后,绝望地放弃了做孝子的计划……
《朝花夕拾》写的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也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同时还为借此表现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因为多数散文中只是描写一些个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澜,主人公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看不到身外涌动的时代风云。而有些散文作品虽有助于了解某个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却难以展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
《朝花夕拾》则不同,由于鲁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他将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翻开这本书,我们将真正走进鲁迅先生的世界,去了解他真实的喜爱与厌恶。他的世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那些伴随着他走过童年的可爱的人们,那些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END-
▍来源:网络。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