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后10天,88岁的朱德才被告知,沉默许久后:你们这样不对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8-03 17:54:47

1974年6月,开国元勋朱德的儿子朱琦因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消息从医院传来,朱琦的妻子痛不欲生,相伴一生的丈夫先自己一步离开了至亲好友。

但眼前的国内局势依然十分混乱,朱家这么一个大家子还需要人来主事,而已经88岁的朱德身体状况其实也不容乐观,儿媳赵力平担心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过于悲伤难过,于是便强忍着悲痛将朱琦离世的消息隐瞒了下来。

不过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德不久就有了疑心,多次问起儿子朱琦的情况,直到当年6月下旬,眼见没法隐瞒的赵力平带着孩子来到朱德住处,说出了这个消息。

朱德听到儿子离世后,静坐在椅子上双目失神半晌没说出一句话,直到赵力平过去轻轻的扶着他,朱德才顿了顿后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你们也不该瞒我,这样不对啊。”

那么朱德这番话有何用意?朱琦又是因何而死呢?

朱德与朱琦

作为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和奠基者,朱德元帅可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终生,在投身革命之前,朱德在1912年就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萧菊芳,作为追随自己的革命支持者,萧菊芳和朱德既是夫妻又是革命战友。

和别的大多数家庭中丈夫在外打拼妻子在家照顾家庭不同,萧菊芳对革命战争也有着高涨的热情,很多时候为了工作他们不得不抛家舍业,一分开就是好几个月。

1916年,萧菊芳怀有身孕,但是当时朱德有重任在身,没照顾她多久便一个人奔赴前线。

萧菊芳自然知道前线战场的残酷,明事理顾大局的她挺着肚子和丈夫一路北上。

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好,别说每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风吹雨打更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在这条和丈夫开赴前线的路上,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琦出生了。

新生命的到来让每天经历战争流血的部队也十分开心,但10月怀胎的积劳成疾让萧菊芳的身体每况愈下,在朱琦还不到3岁时便撒手人寰了。

没了母亲、父亲又常年投身革命也顾不上管他,朱琦也就成了部队里的半个“孤儿”,早年间的这番经历也让他性格愈加早熟。

后来为了照顾自己和孩子,也方便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主义浪潮之中,朱德认识了陈玉珍,两个人情投意合,更重要的是陈玉珍将朱琦视为己出,可以说朱琦的成长离不开继母陈氏的付出。

只不过好日子也没过上几天,街上到处都贴满了朱德的通缉令,作为当时我党的重要领导,几千大洋的悬赏额也足以让食不果腹的亡命之徒成为民族的刽子手。

陈玉珍知道事情不妙,索性便带着朱琦出逃,可在路上又不幸被正在抓壮丁的国民党带走充军。

好在当时七七事变后国共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在云南一带朱老总的朋友看到朱琦的名字便通知了朱德,离散已久的二人也在国共双方的努力下重新团聚。

父子见面总是要比母子见面更加的沉默,没有想象中的热泪盈眶,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与埋怨,朱琦知道父亲的革命事业总要牺牲些什么东西,他作为党内领导人的儿子自然没资格对父亲表达不满。

但与此同时,在年轻的朱琦心中也燃起了一阵投身革命的热忱之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他在父亲满是期许的目光中成为了战场上的一名八路军战士。

伤残战士

朱琦一开始在我党负责的是一部分文职工作,因为父亲特殊原因,党中央出于多方面考虑所以并未让朱琦上前线参战,不过在朱琦心中他不愿意总是在父亲的光环下活着,革命事业是他自己选择的,注定也要有着义无反顾的勇气。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前线的一场场战役中,朱琦多次立下战功,父亲对他出众的表现也十分满意,别人对他的称呼也从“朱德的儿子”变成了“朱琦”。

但战争毕竟不是儿戏,受伤和死亡也是当时再平常不过的事,在1943年与日寇的一场激战中,朱琦所在的部队损伤严重,政委指导员全都阵亡。

此时已经杀红了眼的朱琦也顾不得许多,抄起身边的一把机关枪就往前冲,却没想到敌人向前扔来的手榴弹正好滚落到他的脚下,“砰”的一声后,朱琦也倒在了尘土飞扬的战壕中。

战友们将血肉横飞的朱琦抬到了隐蔽之处,战场上情势紧张更是瞬息万变,战友们替他简单的止住了血,用纱布包着腿转移到了医院。

可当时受限于医疗条件,再加上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朱琦的腿虽然保住了,但腿部的神经却坏死导致腿部严重残疾。

一开始的朱琦有些自暴自弃,无法在战场上杀敌保国让他十分愤懑,尽管中央将他转移到后方留在抗大教书,但是心中的苦恼与压抑让他的性情大变,也失去了往日的开朗和自信。

而就在朱琦人生的黑暗时期,赵力平的出现让他心中又燃起了一股火焰。

在人群之中,赵力平的样貌并不算出众,但是踏实善良稳重的性格却让朱琦非常欣赏,一来二去的熟络过后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正当两人确定恋爱关系没多久后,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传到了他们的耳中。

有人说赵力平的突然出现是别有用心,目的就是为了攀上朱家的势力,要不然她怎么会看上一个跛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耳语伤人六月寒,赵力平和朱琦二人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又气愤又难过,尤其是考虑到朱老总的名誉,两个人开始有意的疏远,这可让朱德等人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

而在此时朱德的老朋友贺龙知道消息,亲自出面为二人保媒,仗义执言又善良的贺老总说:“我看你们二人岁数都不小了,外面的风言风语不必理会,凡事无愧于心即可,有我给你们保媒,也没人敢说什么,但这同样也是命令必须执行。”

也正是贺龙这半哄半吓的做法才成就了一段姻缘。

朱琦的离世

朱琦在战场上负伤致残,其实在当时党中央和军委为了便利他的生活也特批了许多待遇,包括很多与他父亲交好的老战友也竭尽所能的帮助他。

像有一次军内联欢会结束后,朱老总的一个老部下正好开车来的,看朱琦腿脚不方便就顺路给他捎回了家,可朱德看着自己的儿子从轿车下来,立马板着脸问:“你的级别够坐轿车吗?我不管别人,我朱德的儿子绝不许搞特殊。”

建国前夕时朱琦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付出干到了团级干部,组织上准备选派他到石家庄铁路局工作,没想到朱德知道后找到铁路局的相关领导:“他都没有铁路工作的相关经验,过去干什么?要让他去也得从基层干起,绝不能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干活。”

正是父亲对自己这些的严苛要求,朱琦才能更加认真的对待工作和生活,而朱德从身边许多人的耳中听到儿子在铁路局的优秀表现也十分欣慰。

在结束工作后他更是一人来到铁路局里看着儿子和工人们奋斗在一线,黝黑的肩膀和结实的肌肉也证明了他在工作中的艰苦付出。

而朱琦对于他和朱德的关系却从来没对人提起,不过即使提起了也没有人会相信,哪里会有开国元勋把正团级别的儿子放到铁路厂干苦力历练的呢,说出来都让人吃惊。

长时间的劳苦工作给朱琦的身体还是带来了不可逆的损伤,到了50岁时就不得不因伤提前离岗。

回家休养的朱琦身体状况愈加不好,那几年又赶上了一些特殊运动,在1974年6月的一天,朱琦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离世,年仅58岁。

赵力平和孩子们知道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但是又不敢将消息告诉父亲朱德,因为那时的朱德身体状况也不好,而且88岁高龄的他依然工作在一线,赵力平也怕他承受不住打击。

可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朱德接连询问几次朱琦的近况得到的回复都是模棱两可,眼见瞒不住的赵力平在月底找到朱德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给了他,朱德定了定神说:“你们不告诉我这是不对的,他毕竟是我的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实在太可惜了。”

赵力平当然知道父亲这番话的意思,如果朱琦身体健康,他本有能力在别的岗位继续贡献力量,可如今只留下了白发人送别黑发人的悲痛。

朱琦死后赵力平本想辞职回京照顾朱德,但是一辈子没搞过特殊的朱德不愿意给儿媳添麻烦,还是拒绝了这份好意。

临别前朱德对赵力平叮嘱道:“朱琦不在了,你一个人照顾好自己,有什么困难就说,我身子骨还行不用惦记。”

而在不到两年后,朱德元帅也积劳成疾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和家人。

史料来源:[1]王凡.儿媳赵力平眼中的朱德总司令[J].党史博采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