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号,有博主在网上分享视频感叹:有幸和国家一级演员陶泽如老师同一个病房。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陶泽如虽说也是住院,但看着精神头还是不错的,不过从旁边放着的轮椅来看,腿脚还是有些不太利索。
但过了一会儿,陶泽如又换到了一旁上的椅子坐着,看来问题确实不大,只是不能长距离活动。
老爷子穿着洗得发灰的蓝白条纹病号服,裤脚沾着疑似食物的污渍,塑料拖鞋边缘磨得发亮。
而在陶泽如一旁还有个陌生女子轻捶他的背和肩,或许是在疏通老爷子身上的乏累,至于陶泽如时不时扭头与女子唠家常。
这条不到20秒的视频很快在社交媒体发酵。
有网友就好奇,这个大姐不会就是他媳妇吧?而博主看到也及时回复是医院安排的护工。
按说他也是个挺有名气的人,本以为能住上单间病房,结果却和其他病人挤在普通病房里,
身边没个亲人照料,只能请护工帮忙,日子过得有点冷清心酸。
说起来,不少网友认识陶泽如这个老戏骨,当年一曲《百鸟朝凤》让无数观众依旧记忆犹新,那是老一辈传统的魅力。
而陶泽如是在1983年开始演戏,在《一个和八个》里饰演指导员王金,这个角色也让他崭露头角。
拍摄时,他和剧组在黄土高原同吃同住三个月,皮肤晒得黝黑,眼神里透着狠劲。
2001年《黑洞》播出,陶泽如饰演的刑警队长刘振汉成了现象级角色。
剧中有场审讯戏,他全程没有台词,只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就让观众脊背发凉。
这场戏拍摄时,他在审讯室里连续嘶吼七个小时,导致声带充血,事后休养了半个月。
2016年《百鸟朝凤》上映,他饰演的唢呐匠焦三爷让无数观众落泪。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提前三个月拜师学艺,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习吹唢呐。
然而,这些辉煌都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2021年的同学聚会上,陶泽如还能中气十足地唱《在太行山上》,可仅仅三年后,他就成了需要护工拍背顺气的病弱老人。
2024年6月,有饭店老板晒出与陶泽如的合影,照片里他瘦得脱相,配文“酒逢知己千杯少”;
同年11月,有人在另一家饭店偶遇他,只因没有包间便转场,足见这位老戏骨早已成了市井常客。
而这次住院,他没有选择单间,没有家属陪护,甚至病号服都是临时调换的。
这与流量明星们住总统套房、带私人医生的待遇形成刺眼对比。
而这种反差并非个例。
根据TVB发布的《2024艺人收入白皮书》,签约老戏骨的平均月薪仅3287港元,不足香港洗碗工的五分之一。
更讽刺的是,这些老戏骨曾是行业的基石。
陶泽如在《生存之民工》里为演好农民工,和真工人同吃同住两个月;
李雪健在《焦裕禄》中为贴近角色,坚持三天不吃饭。
可当他们老去,行业却将他们抛在脑后。
正如网友评论:“他们教会我们什么是演技,我们却教会他们什么是现实。
还有个问题困扰着网友,陶泽如的妻女为何不在身边?这个问题在评论区引发热议。
妻子杨丽丽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友,两人相恋时,陶泽如还住在12平米的出租屋,厨房漏雨时连炒菜都要打伞。
为了支持丈夫事业,杨丽丽放弃了自己的演艺梦想,独自照顾患病的公婆和年幼的女儿。
有网友曾在南京某超市见过她排队结账,穿着普通T恤和帆布包,完全看不出是星二代。
这次住院,妻女未能贴身照料,却通过视频与护工保持沟通。
有网友质疑“不孝”,但真相或许更残酷:
杨丽丽已年近七旬,身体状况不佳;陶逸然作为职场妈妈,难以兼顾工作与陪护。
这何尝不是当代工薪家庭的缩影?
那些在社交平台呼吁“多陪陪父母”的网友,可能自己也在为房贷和孩子的补习班奔波。
陶泽如的病房,照见的是整个娱乐圈的病态,当资本将流量等同于价值,真正的艺术正在消亡。
这种畸形生态,让《觉醒年代》这样的良心剧差点夭折,却捧红了无数“AI换脸”的烂片。
更令人忧心的是,行业保障机制的缺失。
香港TVB老戏骨车保罗为生计当保安,内地某老演员因无医保被迫放弃手术。
陶泽如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尚能负担普通病房的费用,那些三四线的老演员又该何去何从?
正如导演郑晓龙所说:“当我们嘲笑老戏骨‘过时’时,别忘了他们曾是撑起行业的脊梁。
陶泽如的病房里,躺着的不仅是一位71岁的老人,更是娱乐圈的“良心温度计”。
行业不重视老戏骨,谈文化自信就是空谈。
下次喊“支持老戏骨”,先看看他们的病房,这比流量明星的红毯更值得关注。
连老戏骨都保护不好的娱乐圈,怎么能留住观众的心呢?
希望陶泽如早日康复,再给观众带来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