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宋的文人世界被不停地歌颂,其代表苏东坡更是大受追捧。搞得我有时候都不愿说自己崇拜苏东坡了。但实际上,我真的从小就是他的粉丝,他的大作,曾经深深影响不同年龄段的我。所以,前年专程去河南郏县拜谒了三苏坟,年前又专程往眉山凭吊三苏祠。
三苏祠在眉山老城中心,原是苏东坡故居所在,苏东坡父子仨都出生于此。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在原址重建。民国时曾颁文保护,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伸出院外的巨大古树,彰显着这里历史的悠远。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天花板般的存在。父子三人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辉耀千古,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东坡更是天花板中的天花板。清代宰相张鹏翮所撰三苏祠大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就是这。
原来的苏家老宅,据苏文说也就5亩而已。但历朝历代,三苏都不缺崇拜者。经数百年各代政府和个人崇拜者的营造,现在已经占地百余亩。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已经不是原来苏府的样子,只有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是苏家遗迹。但历代文人墨客和文学青年,还是必须要来这里朝拜和凭吊,寻找文脉。
真心说,而今的三苏祠建得很好。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堂廊相接,古木扶疏、翠竹掩映。主要建筑大多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也以此为模式,屋宇典雅、错落有致。其雅致幽静,配得上苏氏三父子。说实在的,去之前,我心里一直很担心那里被搞得俗不可耐,让人失望。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推迟去三苏祠的原因。
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又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其他房屋陈列三苏手迹、拓片和遗物,展示三苏生平。
除了殿堂,三苏祠中亭子特别多。正殿东西侧都是池水萦绕、绿树成荫的园林,瑞莲亭、绿洲亭、抱月亭、百坡亭、梦鹤亭、楚颂亭……或在水边、或在林中,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飞檐翘角、或与堂榭相连,古朴典雅,姿态都很美。
三苏祠内还有一个特点,楹联众多。几乎每个建筑,无论亭台楼阁都挂有楹联。有的集古人文句,与建筑园景相配;但大多是历代文人带着崇敬和赞叹仰望三苏父子。许多词意隽永,书法也值得观瞻。
说到书法,三苏祠最东面的庭院必须要看。这里原非三苏祠地盘,现在增扩进来,建有碑亭长廊,陈列有东坡手迹碑、墨竹碑、苏东坡书法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罗池庙碑等,镌刻的是苏东坡流传下来的珍贵墨迹。
碑廊中有一通明代石刻"东坡盘陀图像碑"十分珍贵,原画是苏东坡的好友、北宋著名画家李伯时画的,苏辙作词,黄庭坚作赞。这应该是最接近苏东坡真容的画像了。可惜玻璃反光,拍不清楚。“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后世的各种东坡画像,包括三苏祠里的苏东坡塑像,都是大家各自心目中想像的苏东坡。
我们去时虽是冬天,池中残荷历历。但四川的冬天,许多植物都还是绿的,因此没有任何萧条之感。院中有蜡梅开得正盛,转过亭角,梅枝横陈,幽香阵袭,仿佛是三苏的千年墨香透过时空穿越而来。
三苏祠南大门对面,有三苏纪念馆。一层是苏洵、苏辙生平,二楼是苏东坡生平,也可见三苏中苏东坡的分量。看苏东坡宦游图,我简直怀疑,宋朝皇帝完全是为了配合苏东坡行万里路,才把他东贬西贬的,除了杭州,竟没有其他重复的地方。
苏东坡就是那个天才全能。他的散文,代表北宋古文运动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宋诗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豪放词风;字称"苏字",雄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著述甚丰、创造极广。官也当得好,无一地不怀念他。三苏祠外围有不少作文、书法等培训班,眉山人写不好作文啥的,是不是压力特别大?遇见一队官兵在三苏祠大门前拍摄拜年视频,高呼“传承东坡精神”,在眉山的军队也必须是有文化的军队。
看苏东坡的《自评文》和他的《洗儿戏作》,这得是多么高调的凡尔赛。然而,千百年来,谁敢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