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社会之中,争权夺位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大都是在王朝度过将近一半,国力由盛转衰的时候,一般来说,刚刚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权,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动荡,但封建社会末期,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却发生了意外。
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跨代际立朱允炆为太子,他的不合理削藩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这一场仗打了4年,最终朱棣登上皇位,开创永乐王朝,虽然有过战争,这一阶段也是大明王朝最为繁荣的时刻。
从朱棣到朱高炽,再到后续的朱瞻基,这些都是大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或许是因为太过耀眼,朱棣之后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有一个短命的特点,尤其是朱高炽,仅仅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因此很多人都怀疑朱瞻基有弑父的嫌疑,难道朱高炽真是他所杀?
当之无愧的明仁宗永乐22年,一生致力于战争的大明皇帝朱棣在榆木川病故,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悲伤,但与此同时,当了20多年太子的他也终于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从这一点上看,朱瞻基并没有杀死父亲的必要,甚至说是没有可能。
朱高炽1378年出生,当了24年王子,两年的皇长子,后来又做了20年太子,等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7岁高龄.
虽然年龄比较大,但在此期间,朱高炽的能力一直在提升,虽然有弟弟朱高煦处处针对自己,但这并不影响朱高炽在朝中立威。
众所周知,朱棣是一个非常喜欢打仗的皇帝,从最初的靖难之役,到后来的征讨瓦剌,即使后来已经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国内百姓安居乐业,朱棣依然没有放弃战争,皇帝御驾亲征,在这样的情况下,监国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太子朱高炽身上。
朱棣对外征战的过程中,国内政局基本靠朱高炽来维持,并且个人能力十分优秀,无论是奏折的处理还是大事的决断都十分到位,并且朱棣还多次稳定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所以说朱高炽的位置虽然坐的憋屈,但却是无比稳固的。
也就是说,后世朱瞻基当上皇帝是必然的事情,对于这种顺理成章的事实,以朱瞻基的能力不可能没有察觉,所以完全不需要急功近利,背负上弑君弑父的骂名,所以基本不存在害死朱高炽的可能性。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朱瞻基的存在,朱高炽自己也不太可能拥有太子之位,毕竟能征善战的朱棣,原本就喜欢和自己更加相像的次子朱高煦,尤其是后者在靖难之役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场之上厮杀的身影像极了当年朱棣自己。
所以更加偏向这个儿子在所难免,反观朱高炽,天生性格十分温和,身体也比较肥胖,且不用说带兵打仗,就是正常的走路,到了后面都需要有人搀扶,更别说上马出征了,所以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
很多人认为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是重视朱元璋所留下的祖训,反复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才会将自己不怎么喜欢的朱高炽立为太子,其实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当年朱棣起兵造反,就已经能从侧面说明他并不在乎朱元璋所留下的祖训。
之所以选择朱高炽为太子,无非就是看中他的儿子朱瞻基,此人能文能武,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王公子弟聚集一堂时,朱瞻基能够吟诗作对,骑马射箭,这让朱棣十分喜爱,也成为了他口中的“好圣孙”。
接下来与少数民族多次作战期间,身边不仅有汉王朱高煦,还有自己的好圣孙朱瞻基,战争期间,朱棣多次培养朱瞻基,让这个好圣孙的能力在战火之中逐渐走向强大,完全拥有了将来执掌大明王朝的资格和能力。
可以直接简单理解为,朱棣为了让后续朱瞻基继承皇位,所以才立朱高炽为太子,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是说,朱战绩完全没有杀死父亲朱高炽的必要,毕竟这个身宽体胖之人,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身体也出现了多项疾病。
或许说出来不好听,但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原本就不好,随着多年太子监国,更是对其身体最大的摧残,所以朱瞻基完全没有进行弑父的举动,毕竟从目前父亲的身体状况来看,自己不会像他一样一等就是20年。
来自汉王朱高煦的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和儿子朱瞻基的关系十分不错,父子俩还有一定的合作,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同舟共济,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政敌,那就是汉王朱高煦,他是朱高炽的弟弟,是朱瞻基的叔叔,早年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
其实朱棣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关系就像是唐朝的李世民,李渊和李建成,在哥哥没法上战场,弟弟能力过于强大的情况下,皇位争夺在所难免,但朱高炽却拥有属于自己的变数,那就是儿子朱瞻基,朱高炽作为一个性格温和的太子,没有朱瞻基的帮助,根本无法抗衡汉王。
朱高炽虽然会处处让着这个弟弟,但这并不意味着朱瞻基会放过自己的叔叔,从当时的情况看,对于朱高炽的温和性格,朱高煦丝毫不领情,不仅多次使绊子,还想尽一切办法去陷害,甚至连日常生活的走路,朱高煦也能找出一些空子来挤兑哥哥朱高炽。
有一次出行走得太慢,朱高煦就开始嘲笑朱高炽。
后者似乎已经习惯了弟弟这种做法,所以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朱瞻基却毫不忍让,直接出言怼了回去,保护了父亲面子的同时,也让叔叔朱高煦感到了一丝威胁。
削弱朱高煦的疑云朱高煦对太子之位的渴望是人尽皆知的,他经常自诩为李世民,甚至敢光明正大扩军备战.
有一次朱棣带兵出征,凯旋而归,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太子应当带兵迎接,但朱高炽却延误了时日,随着朱棣降罪,太子手下的一众大臣全都被关进监牢。
这对于朱高炽的势力无疑是很大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就传出了汉王朱高煦兼并土地,制造兵器,掠夺底层人民的说法,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明汉王要造反,朱棣得知这件事情后勃然大怒,当场就将他抓了起来要斩首。
这件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毕竟作为汉王的朱高煦,这么多年没有太子之位都可以等,即使要造反,也应当等到老皇帝朱棣去世之后,现在的老爷子正在气头上,他竟然选择明晃晃的起兵造反,岂不是太过荒谬?
所以很多人都怀疑这次造反事件是皇太孙朱瞻基故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想要削弱叔叔的势力,毕竟父亲朱高炽说过很多次,想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让出来,让弟弟朱高煦去继承皇位,老爷子朱棣给出的态度也十分不明确。
甚至还有人说,朱棣当年曾不止一次对朱高煦说过,“汝当勉励之”,这多少有些传位的想法在其中,朱瞻基不甘心父亲的懦弱而失去皇位,更加不甘心叔叔朱高煦成为太子,如果后者真的做到了,那么自己将来有一天将会小命不保。
所以在父亲反复认怂的情况下,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除掉这个叔叔,但为了不留下杀害亲人的罪名,朱瞻基只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来下手,也就是说在父亲和叔叔之间,朱瞻基最终选择用谋反的罪名强加于他,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瞻基对叔叔都不敢动手,更何况是父亲。
最终在朱高炽的劝说之下,朱棣才选择网开一面,没有杀死朱高煦,这也为后来的朱瞻基埋下了一个巨大隐患。
对叛乱的处理从另一方面来讲,朱瞻基之所以不可能杀掉父亲朱高炽,主要是因为后者的个人能力,虽然朱高炽看起来大大咧咧,但个人的能力很强,眼光也十分毒辣,从“朱瞻基外调” 这一事件就能看出来,并且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朱高炽并没有让儿子返回。
他反复强调让朱瞻基不要感情用事,在稳定朝堂局面的情况下,才有后话可说,所以当朱高炽去世时,朱瞻基并没有在朝堂之中,如果后者不顾父亲劝导返回了京城,或许会让汉王朱高煦的部队一锅端。
这是在朱高炽的劝说之下,朱瞻基才能够实现从外向内,一举除掉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乱势力,让自己顺利登上了皇位,总而言之,朱高炽儿子朱瞻基是相互成就的,一旦哪一方出现了损失,都会导致大明朝政的不稳定。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朱瞻基都没有杀死父亲的必要性,一代弑君弑父,出现的后果是他所不能承担的,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发生,或许朱瞻基会失去当皇帝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铁茅.“好圣孙”朱瞻基助父登帝位[J].政府法制,1996,(12):56-57.
[2]赵中男.论朱瞻基的历史地位[J].求索,2004,(11):227-231.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4.11.080.
[3]宣德皇帝朱瞻基:明代首位废黜皇后的天子[J].东方收藏,2010,(08):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