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野战军调大军区机关,首长保护人才,提拔时觉得资历浅而推辞

优雅小羊3d 2025-01-20 18:34:54

他从野战军调大军区机关,首长保护人才,提拔时觉得资历浅而推辞

1970年的一个深秋,一纸调令让28军82师政委宋清渭颇感意外。那时正值全军转入临战状态,他所在的部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移防,近2万官兵和家属已经做好了转移的准备。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他却接到了调任福州军区干部部部长的命令。这是为什么?为何在如此关键时刻调他离开野战部队?又为何是他担任这个重要岗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从基层到军区:一个革命老兵的成长历程

世人常道,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1945年深秋,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声中,年轻的宋清渭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加紧部署内战,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却在积极发展壮大。宋清渭被分配到一个步兵连队担任指导员,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连队期间,宋清渭经历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1946年春,他所在的连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开展群众工作。一天夜里,宋清渭带领几名战士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村里一位老大娘看到他们后,连忙端出几碗稀粥,说道:"解放军打日本鬼子辛苦了,这几碗粥虽然粗茶淡饭,但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这件事让宋清渭深受触动。从此,他更加注重在部队中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战士们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在上海战役中,宋清渭所在的部队担负着重要任务。战斗结束后,他随着第十兵团南下挺进福建。当时的福建地区,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宋清渭被调到兵团机关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各项任务。

在福建期间,宋清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有不少国民党起义人员要求加入解放军,如何甄别和安置这些人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宋清渭提出了"教育为主,稳步安置"的工作方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1952年,随着形势的变化,第十兵团改编为福建军区。这一年,宋清渭被任命为军区组织部党务助理员。从战场到机关,从连队到军区,这样的岗位转换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宋清渭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他经常说:"在机关工作,就是要当好参谋,为基层服务。"正是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3年,宋清渭主动请缨,要求到作战部队工作。这一年,他离开了工作了12年的军区机关,来到野战部队担任团政委。从此,他开启了一段新的军旅生涯。

军区机关十二载:为何被"选中"回归

世人常说,伯乐识千里马,而在军区机关,也需要慧眼识人才。宋清渭在福建军区的十二年,可谓是一段铭记于心的岁月。

1952年,随着十兵团的撤销,福建军区正式成立。彼时的宋清渭,以一名营级干部的身份,走进了军区组织部。那时的军区机关,正值用人之际,对人才的渴求如同久旱盼甘霖。

初到组织部时,一件小事让首长印象深刻。有一次,组织部要调整一批基层干部,宋清渭连续三天三夜翻阅档案材料,写出了一份详实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对每位干部的特点了如指掌,更对他们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军区首长看后连连称赞:"这个同志,做事情就是细致。"

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宋清渭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干部档案管理。有一次,他发现一位老战士的立功材料被误存到别人的档案中。为了查清真相,他跑遍了相关单位,最终将这份珍贵的立功材料物归原主。这件事在军区传为佳话,大家都说:"宋清渭对待档案,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

1958年的一个深夜,军区首长来到组织部查阅材料,看到宋清渭还在灯下工作。首长问:"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宋清渭回答说:"有几份紧急材料要整理,不能耽误明天的会议。"这一幕,让首长深深记在了心里。

在军区机关的岁月里,宋清渭经手过无数干部的调动任用。他总是说:"选人用人,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他对军区的干部情况了如指掌。从连长到团长,从政委到参谋长,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1963年,当宋清渭主动请缨要到野战部队锻炼时,军区首长本不想放他走。但考虑到他的进步,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临走时,首长握着他的手说:"你在军区的工作,我们都记在心里。"

谁曾想,七年后的1970年,当28军面临移防的紧要关头,军区首长却坚持要调他回来。原来,首长早就在为军区的干部工作布局。他们深知,一个熟悉军区情况,了解基层实际,又有野战部队经验的干部,对军区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正如一位老首长所说:"在机关工作,既要有能力,更要有感情。宋清渭在军区工作多年,对这里的人和事都熟悉,这就是最宝贵的财富。"这话道出了军区首长为何在这个时候将他调回的真实原因。

当年那个初到军区的营级干部,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师级干部。从组织部到野战部队,再回到军区机关,宋清渭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正是这种成长,让军区首长对他委以重任。

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一场未曾预料的重任

文革时期的军队干部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1970年深秋,宋清渭刚到福州军区干部部报到,就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核查一批老干部的档案材料。

那时的档案室里,堆满了待查的档案。有的干部因"历史问题"被停职,有的因"血统论"遭受批斗,还有的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了"牛棚"。面对这些情况,宋清渭立即组织人手,一份份仔细核查。

一天,他发现了一位老团长的材料。这位老团长参加过抗日战争,曾在平型关战役中身负重伤,可现在却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宋清渭连夜查阅相关档案,发现所谓的"里通外国",不过是这位老团长在1936年曾经和一个外国记者谈过话,而这个外国记者恰好是埃德加·斯诺。

第二天一早,宋清渭就向军区首长汇报了这个发现。首长当即拍板:"要还这位老同志一个公道!"就这样,这位老团长很快就恢复了名誉,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当时的干部工作,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培养和选拔新干部。有些基层单位因为老干部被打倒,新干部又缺乏经验,工作一度陷入停滞。宋清渭提出了"三个注意"的工作方法:注意基层推荐,注意群众公认,注意实践检验。

在福州军区某师,有一位年轻的连长,作战勇敢,带兵有方,但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宋清渭亲自到连队调查,发现这位连长不仅指挥能力强,而且在部队中威信很高。经过请示,这位连长很快就被提拔为营长。

1971年春,军区开始为老干部平反。宋清渭带领干部部的同志们,加班加点整理材料。有一次,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终于完成了一批老干部的复查工作。当这些老同志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落实政策的同时,宋清渭也在积极物色新的干部人选。他经常说:"选人要看三条:一看政治立场,二看工作能力,三看群众基础。"就是凭着这个标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得到了提拔使用。

那时候,每当有干部调整,宋清渭都要亲自找当事人谈话。有位老首长后来回忆说:"宋清渭同志和干部谈话,从来不是官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说问题。"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到1972年初,福州军区的干部队伍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老干部重新走上岗位,一批年轻干部也得到了重用。人们常说:"军区的干部工作,就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宋清渭同志硬是把它啃下来了。"

提拔与推辞:一位干部的谦逊品格

1971年的一个冬日,福州军区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干部调整问题。当讨论到政治部副主任人选时,军区首长提议:"宋清渭同志担任干部部部长一年多了,工作做得很扎实,建议由他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

这个提议意味着宋清渭将从师级一下跨入军级。在当时,这样的跨级提拔并不多见。会议结束后,军区首长把宋清渭叫到办公室,通报了这个决定。

谁知宋清渭连声推辞:"我在干部部工作才一年多,资历太浅,恐怕难当重任。"说着,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自己年纪轻,二是从事干部工作时间短,三是军区还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同志。

军区首长听后说道:"你说的这些,我们都考虑过。但你在野战部队工作过,也在机关工作过,对部队情况和干部工作都很熟悉。现在军区正需要这样的干部。"

可宋清渭依然坚持己见:"首长,我建议让我再到野战部队锻炼锻炼。"他说这话时,提到了自己在28军当师政委时的一件事。

那是1970年初,部队执行紧急任务,要在15天内完成移防。当时天寒地冻,运输车辆严重不足。宋清渭带领全师官兵,日夜奋战,硬是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他说:"在基层部队,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军区首长见他态度坚决,又详细询问了他的想法。宋清渭说:"在基层工作,能更好地了解部队实际情况,对以后做干部工作也有帮助。"

这番话,让军区首长陷入了沉思。过了几天,首长找来几位老同志商量此事。一位老首长说:"宋清渭同志能这样想,说明他是个实在人。让他到野战部队去锻炼锻炼也好。"

就这样,军区领导班子重新研究了任命方案。这一次,他们决定让宋清渭到新组建的29军担任副政委。当这个任命下达时,宋清渭立即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临行前,军区首长找他谈话:"你主动要求到基层去,这种作风很好。但是要记住,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工作做好。"宋清渭郑重地点头答应。

一位老同志后来这样评价这件事:"宋清渭同志能够主动推辞提拔,要求到基层去,这不是假谦虚,而是真心实意想在基层多锻炼。这样的干部,将来一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29军工作期间,宋清渭确实经受了很多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他日后在更高岗位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基层显担当:29军岁月

1972年初,宋清渭来到了刚组建不久的29军。这支部队虽然新建,但战斗力要求高。宋清渭到任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部队缺少训练场地。

原来,29军驻地周围都是农田,找不到合适的训练场地。宋清渭带着几名参谋,踏遍了方圆百里的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一片荒地上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为了建好训练场,宋清渭带领官兵们平整土地,修建工事。那时正值盛夏,烈日当头。宋清渭和战士们一起挥锹铲土,抬石头。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说:"副政委和我们一起干活,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训练场建好后,宋清渭又抓紧时间组织部队训练。他提出了"三个结合"的训练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体能训练相结合,单兵训练与协同作战相结合。

1975年,29军举行大规模演习。演习中,宋清渭发现一个问题:部队协同作战能力还需要提高。他立即组织各部门开会研究,制定了新的训练方案。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白天练技术,晚上练指挥,每月组织一次联合演练。就这样,部队的作战能力很快得到提升。上级检查时,专门表扬了29军的训练成果。

在29军工作期间,宋清渭特别重视基层建设。他常说:"基层强,部队才能强。"为此,他定下规矩:每月至少要到一个连队去住上几天。

有一次,他到某团三连住了一个星期。这个连队有个难题:战士们的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宋清渭就和连队干部商量,制定了"学习之星"评选办法。结果这个办法一推行,战士们学习热情高涨,连队还因此获得了"学习标兵连"的称号。

1980年,宋清渭担任29军政委。这一年,部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在保持战斗力的同时,开展科技练兵。宋清渭立即组织军机关制定计划,分批选送骨干去军事院校深造。

这个计划实施后,部队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位老干部这样评价:"宋清渭同志有远见,早在80年代初就抓科技练兵,为部队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1985年,宋清渭即将调任济南军区。离开29军前,他专门到基层连队告别。在某连队,一位老班长递给他一个本子,里面记录着这些年连队的进步。宋清渭翻开本子,看到密密麻麻的记录,这是他在29军13年来工作的见证。

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宋清渭常常回忆起在29军的岁月。他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而29军的官兵们也一直记得这位扎根基层的好政委。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