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广东一老人看杂志,才知被骂不孝子的儿子黄旭华是国家功臣

先锋谷影视娱评 2025-02-10 17:02:47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1987年,一名广东的老人收到了一封邮件。

里边是一份名为《文汇月刊》的杂志。

老人很奇怪,家里并没有人定这份杂志啊?这封信究竟是谁寄来的?

可当她读起那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时,却控制不住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自己那个“离家出走”30年的“不孝”儿子黄旭华,是国家的功臣!

满门英烈铸国魂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英雄家庭中,当时他的名字还叫黄绍强。

黄老先生的父母,从小就为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的父亲黄树毂和母亲曾慎其,都曾接受过医学教育,热衷于悬壶济世。

母亲曾慎其是当地的一名助产护士,在黄旭华的记忆里,母亲被半夜叫起来去接生的次数多到数不清。

母亲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总是立刻拿起医疗包就出门。

即便遇到无力支付接生费用的家庭,她也会说“那就让孩子认我当干妈吧”,便不再提费用的事。

就这样,她有了无数的“干儿子”和“干女儿”。

父亲黄树毂先生,更是一条好汉。

当年日军侵占海丰后,想要借助黄树毂先生在当地的名望,让他为日军做事。

结果黄树毂一口回绝,哪怕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为所动。

后来还是曾慎其女士拿钱贿赂了伪军,才保下他一条命。

就是在这样的家教下,黄旭华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子承父业。

1939年,日军对海丰地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轰炸。

当时黄旭华站在屋顶上,看着天上的飞机一次次地轰炸,把自己的家乡摧毁成残垣断壁。

这种震撼和恐惧感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次轰炸改变了他的一生。

学医只能救人,而他现在想要做的,是救国。

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黄旭华,意为要让中华民族像旭日一样耀眼。

然后转身便投入到了救国运动中去。

国士无双皆壮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

但黄旭华的心却依然紧绷着。

他明白,现在还不是彻底放松的时候,外国各种势力都在盯着这个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

尤其是大国的核威慑,好像时刻说着那句“落后就要挨打”。

1956年底,是黄旭华最后一次回家探望父母。

此后的三十年时间,父母亲人对他的唯一了解,就是每个月按时寄来的生活费。

黄旭华响应号召,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当时的领导对他说,这是国家对他的信任。

但这项工作的保密性极强,一旦来了,就要隐姓埋名,一辈子就出不去了。

即便是犯了错误,以后就算是在所里打扫卫生,也绝对不能出去。

黄旭华对于隐姓埋名什么的不在乎,他在乎的,是那句“国家的信任”。

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感,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

当时的新中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就连科研人员也吃不饱饭。

那时候的现状就是,一斤肉,3两油,咸菜就着窝窝头。

甚至就连最重要的计算机都没有。

核潜艇,这样一个对于重量、温度等各项参数极为严苛的项目,科学家们也只能靠着铅笔和算盘一点点计算。

不过从来没有一个人因此而抱怨过,因为他们知道,现在自己吃苦,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必再吃苦。

只是,起步阶段就遇到了很多问题。

当时根本没人见过核潜艇,更别说性能参数更好的水滴线型核潜艇了。

想要骑驴找马,现在就连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有意思的是,当时美国有一个核潜艇的玩具,相关人员偶然间得到了这个模型,把它送给了黄旭华所在的719所。

这个模型非常精致,几乎是等比例缩小的“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正是水滴线型。

他们反复拆装这个模型,终于确定了一件事:自己摸索出来的401舰设计思路是正确的!

深潜测试那天,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他要跟着一起下水。

这一举动,比什么鼓舞士气的话都管用。

这是总设计师对于自己作品的无比信任。

要知道,每下降10米,舰体所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

而在几百米深的水下,但凡有一个焊缝强度不够,就可能会产生内爆,舰内的人就会被压扁。

因为在仅仅一个巴掌大小的面积上,就有一吨的压力。

下潜过程中,舰体时不时就发出“咔咔”声。

在安静的深水下,这种异响无疑是增添了很多恐怖的氛围。

但黄旭华老先生却格外冷静,给周围的工作人员增添了不少信心。

他真的不紧张吗?他是不敢紧张。

他要一紧张,整个工作氛围就会被恐惧所笼罩了。

当潜艇成功回到水面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黄旭华那个用平静口气支持他跟着下水的妻子李世英,更是失声痛哭。

原来她之前也是在强装镇定。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在黄旭华家人的眼中,他就像是突然消失了一样。

30年间杳无音信,亲生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

每当邻居无意中流露出质疑的眼神,家人的心里总是会不是滋味。

1961年12月,黄树毂过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

他知道,自己如果申请,组织上一定会批准的。

但是他不能破坏纪律,不能把泄密的风险带出去,这个责任太过重大了。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会说他是抛弃家人的“不孝子”。

可他的母亲曾慎其知道,儿子一定是在忙着什么重要的事。

直到1987年,核潜艇的保密等级出现了一点松动。

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被刊登到了《文汇月刊》上。

这篇文章正是讲述了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的30年。

黄旭华把这本杂志寄给了母亲。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黄旭华”三个字,但依据“他的妻子李世英”,让曾慎其老人立刻就确定了,这是她的三儿子。

家人围着老母亲,个个都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老人抬起挂满泪水的脸,对身边的孩子们说:“从此以后不许再说你们三哥的不是,他是国家的功臣!”

这本杂志,从此就成为了老母亲的珍藏。

每次想孩子了,就拿出来看看,每次看都会泪湿长衫。

1986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的家乡,见到了那个头发从乌黑到斑白的母亲。

结语

2025年2月6日,这是个让全国人民都感到哀恸的日子。

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黄旭华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9岁。

黄老先生的离去,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

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这万前后辈们。

他的事迹将永不磨灭,他的名字终将永垂不朽!

愿黄旭华老先生一路走好!

部分参考资料: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 享年99岁——央视新闻

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央广网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丨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黄旭华:大海都知道——黄旭华和他设计的核潜艇的故事——文汇网

0 阅读:9

先锋谷影视娱评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