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大可以说是众星云集,无论是最初的蔡元培,还是后来的胡适,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学者。但是与北大同名的清华,却很少有出名的人出现。
其实这也和我国一向的传统有关,因为几千年来儒学的影响,所以当时只有文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学识,其他的都只能算是杂学。
不过因为满清的灭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以当时我国理科终于有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受重视的程度依旧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著名的学者多出自北大,而非清华的原因。
一、最初的清华并不是学府,而是权利场
有句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端。这句话在当时的清华大学是非常适用的,众所周知清华可以说是我国最好的理工科院校,但是当时清华的许多教授所学的却不是理工,而是文学。
这也就导致了当时许多被教育部派遣到清华的国外留学生被挤兑走,其中自然包括了清华的校长。
当时这些教授蛊惑学生轰走了一名又一名的校长,导致当时清华曾经出现连续11个月没有校长的日子。当时在清华做主的自然是这些文学教授,若是这种情况后来没有改变的话,清华极有可能也会变成一个文学的高等学府。
而这一切随着一个人回到清华得到了改变,那就是梅贻琦。当时梅贻琦是在美国就职于清华留美留学生监督处,但当时的教育部知道清华不能继续这样下去,所有便将梅贻琦调了回来。
不得不说最初梅贻琦刚刚任职的时候,教育部对他是非常失望的。因为他不仅没有将清华的这种状况改变,反而在开会的时候有从众心理,更是常常亲自给教授们倒茶水,这无疑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但后来梅贻琦却在笼络了一些人心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从欧美重金聘请了一些教授到了清华,以此来提高清华的教学水平。
之后更是对清华加强了德育的发展,当然这个德育自然不是所谓的圣贤书,而是从学术上面出发,最终奠定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格。
二、因为他,清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大学
最初的清华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可能认为当时的清华也是如同现在一样和北大相差无几,但其实当时的清华只能算是一个留美的预备学校,毫无学术地位。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清华的师资力量太弱了,而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单单凭借着外聘的教授是不可能的,于是梅贻琦开始栽培清华自己的师资力量。
梅贻琦提拔上来的清华教授数不胜数,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钱钟书、华罗庚、吴晗还有最为重要的陈寅恪。
这几人当中最破格的就是华罗庚,当时陈寅恪虽说也是布衣出身,但其实陈寅恪已经是名声在外的学者,而华罗庚仅仅只是小学毕业,当时更是在一个商店当店员。
梅贻琦相识破格让他在清华任职,不过这个时候的华罗庚就只是一个资料员。后来又破格让他当了助教,并且安排他去剑桥大学深造。
等华罗庚毕业归来后,梅贻琦再一次破格让华罗庚直接从助教变成了教授。这连续的三次破格绝对是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如今事实证明梅贻琦的眼光绝对不差。
除了师资力量之外,一个真正的一流学校也是要有自己的风骨的。当时因为抗战的原因,北大、清华和南开相继搬到了云南,组成了西南联大,梅贻琦正是西南联大的总负责人。
当时被称为云南王的龙云对这所学校的帮助甚大,所以在龙云的女儿想要进西南联大就读的时候,龙云就想到了让自己的秘书去知会一声。
毕竟当时龙云的女儿在入学考试中失利了,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入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秘书却打听了一圈就回来了,连梅贻琦的面都没见。
龙云当时勃然大怒,以为是梅贻琦让秘书吃了闭门羹。没想到秘书说梅贻琦自己的女儿都因为差了几分没考进,准备明年再战。
这样龙云自然是不会开口了,也随即哈哈大笑,也准备让自己的女儿再好好准备一年了。
三、“让我管这个家,就得精打细算。”
这是梅贻琦最长说的一句话,事实上梅贻琦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还是以身作则。当时虽说战乱,但是像梅贻琦这种身份的人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
但是当时梅贻琦家却是濒临揭不开锅,平时就是米饭拌着辣椒酱吃,隔三差五的才能吃上一次菠菜炖豆腐。肉更是很少见,可以说当时梅贻琦的生活水平都赶不上一些平常百姓。
就算是出公差的时候也是如此,当时联大给梅贻琦配了一台公车,但是梅贻琦几乎没有坐过,出门都是步行。
有一次梅贻琦去成都出差,两地相隔不近,最好的出行方式就是坐飞机。但是梅贻琦返程的时候却听说可以坐邮政汽车。
梅贻琦当即就决定推掉飞机票,坐着邮政汽车回了家。而这仅仅只是省下了两百多块钱,虽说对于平常人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对于联大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