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1日,为了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各界人民欢聚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游行大会,毛主席亲临天安门城楼,检阅群众游行队伍。
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群体各自组成队伍,从天安门广场通过,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口中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单臂高举,热烈欢呼,一浪高过一浪,令观礼台上的外宾们也能轻易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
这一天,孙毅将军也在受邀之列,在观礼台上观看了这场盛会。孙毅将军早期的军旅生涯颇为坎坷,曾在旧军队谋事11年,后来才步入中国工农红军行列。
孙毅参加红军以后,曾奉命率领一个200人的参观团到延安参观、学习。期间,毛主席操着湖南乡音对参观团的成员们进行了一次讲话。这番讲话,令孙毅倍感亲切,尤其是毛主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是孙毅以前在旧军队时闻所未闻的,让他感觉茅塞顿开。
“听说同志们来瑞金参观、学习,我非常高兴。你们到了瑞金,就是到了自己的家,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因为瑞金驻有党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党中央是咱们自己的党中央,苏维埃政府是咱们自己的政府……”
所以,孙毅对毛主席十分敬仰,从此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坚定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虽然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他的信念却始终坚定不移,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这次受邀到北京参加国际劳动节举行的盛会,孙毅十分高兴,一来,受邀进京,在观礼台参加此次盛会,那是极高的荣誉;二来,他所在的观礼台位置,距离天安门城楼不远,可以清晰的看到精神矍铄的毛主席,满足了他想多看毛主席几次的愿望。
但在此期间,孙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每次抬头看向毛主席时,总能发现毛主席身侧的罗瑞卿在盯着自己看。据孙毅晚年所写的回忆录记载,他在此次盛会期间,一共抬头看了毛主席9次,罗瑞卿无一例外的都在盯着他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背井离乡,辗转参军孙毅是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靠耕种几亩薄田勉强度日。虽然生活贫苦,但孙毅的父母十分开明,勒紧裤腰带也坚持送孙毅去读书。
1920年,孙毅的父母终于负担不起他的学费。孙毅当时已经在高小读书,若是不能顺利毕业,实在可惜。若非走投无路,孙毅的父母砸锅卖铁也一定要会让他坚持读书到毕业。因此,夫妻二人有些难以启齿,却还是迫不得已将此事告诉了孙毅。
本以为孙毅会哭闹,没想到孙毅听了父母的话,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他感谢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还表示未来要靠自己糊口,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令父母十分欣慰。
彼时,孙毅十六岁,迫于家庭困难,毅然选择离乡闯荡。当时正值乱世,军阀混战,许多人都处于难以糊口的境地,自然没有能力请人帮工。孙毅离乡后辗转走了多个城市,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长期落脚的地方,过着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的日子。
孙毅一路去了上海、厦门、潮州,四处碰壁之后,无奈之下只好来到河南开封,准备投靠在开封讨生活的哥哥。
孙毅的哥哥当时在开封的相国寺街警察所当差,是那里的一名教员,收入微薄,生活过得也不理想。孙毅前来投奔以后,令他的生活也雪上加霜,只是碍于兄弟情面才没有说什么。
差不多过了半年左右,孙毅终于在开封找到了一份工作,令他的哥哥长出一口气,以为终于可以轻松一些了。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孙毅就丢掉了这份工作,再次回到了失业的状态。倍感压力的哥哥终于顶不住压力,对孙毅怒吼道:
“你拉个洋车去,也比在我这儿闲着强呀!”
这或许是哥哥的一句气话,或许也有几分道理,但哥哥的话过于“尖锐”,刺痛了孙毅的自尊心。他也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在是太难了。就算出去拉洋车,不也得洋车公司同意才行吗?
孙毅没有辩解,一怒之下离开了哥哥的住处,直奔开封招兵处,报名参军去了。孙毅参军以后,被编入了河南陆军开封补充营,成为一名旧军队的士兵。军营生活虽然苦,但好歹给饭吃,有军饷拿,总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旧军队的数年时间里,孙毅凭借资历获得了一些提升,从普通战士逐步晋升为民革命军第 26路军参谋处的少校参谋。
孙毅的当兵经验丰富,职位也有提升,但思想境界却一直止步不前。孙毅当兵的初衷始终是为了讨生活,尚且不明白当兵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也是旧军队中大多数士兵的真实状态,直到孙毅遇到了赵博生。
赵博生是26军的参谋长,年纪比孙毅年长几岁,虽是孙毅的领导,平时总是以孙毅老大哥的身份与孙毅相处,对孙毅颇为照顾。两人的交情不错,私下里无所不谈,偶然一次聊天时,赵博生说起了工农红军的事儿。
孙毅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支人民的武装,与他们这些人当兵的目的完全不同。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为了解救人民于水火而战,有理想、有抱负,令孙毅心生向往。
1931年,孙毅已经成为旧军队里的中校参谋,但他反而觉得在旧军队里不适应了。这么多年来,他在旧军队里摸爬滚打,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其实,在26军之中,不乏爱国青年,他们甚至主动提出要北上抗日,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蒋介石全然不顾民族大义,一心将军事力量投入到追击红军上,令26军的将士们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蒋介石见状,不仅没有安抚他们的情绪,反而派重兵阻止他们北上,逼迫他们向红军发起进攻,此举终于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6军的将士们在宁都宣布起义。
此次起义的意义重大,消息传出来以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孙毅当时在25师,师长李松昆是一个反动师长,得知26军起义的消息后,坚决不跟起义,带着一个团的兵力逃跑了,其余的人群龙无首,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
关键时刻,赵博生给了孙毅暗示,为孙毅指明了道路。在赵博生带着起义军队刚刚离开宁都,孙毅就立刻找到参谋处长,劝他赶紧集合队伍,跟上大部队。就这样,孙毅和师部,以及警卫排的人,一起追上了大部队。
孙毅急忙跑到队伍前面,向赵博生报告:“参谋长,我们来了。”赵博生见到孙毅,十分欣慰,颇为感慨的对他说:“来了就好,我们真的要当红军了!”说完这句话,脸上不禁浮现出喜悦之色。多年来的旧军队生涯终于结束,孙毅从此成为红军战士。
此次起义,不仅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还壮大了红军的队伍,对红军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孙毅加入红军以后,出任红14军侦察科长,后来又调任红14军参谋长。
胡子将军孙毅参加红军以后,表现十分出众,屡建军功,令红军战士们很快就接受了他。尤其是孙毅嘴上留着的胡子,在红军队伍之中尤其显眼,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因为红军有规定,不许留胡子,孙毅自然就成了红军中的极少数。
说起孙毅的胡子,还颇有来历。孙毅早年跟着冯玉祥在西北军当兵时,有一次负伤严重,伤口发炎始终不见好转,最后虽然痊愈了,却导致他伤愈后大病一场。这场病来得突然,却久治不愈,孙毅与病魔斗争了很长时间,才取得最终的胜利。
大病初愈的孙毅,终于能够离开病榻,重新站起身来。当他病愈后第一次照镜子时,几乎都快认不出来自己了。由于长期患病卧床,他的身体变得虚弱、消瘦,胡子反而因为长时间没有清理,长得十分茂盛。
孙毅性格开朗,为人宽厚,平时心态就好。见到这一幕,不禁感慨:“经过这场大病,身上的油和肉都跑了,只有胡子对我不离不弃”。从此以后,孙毅对自己的胡子格外珍惜,一直都留着胡子,加入红军以后,也是如此。
一天,孙毅在路上遇到迎面骑马过来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孙毅立刻停下脚步,立在路旁向二位首长敬礼。没想到,朱德和刘伯承经过他身边时,竟然停了下来。
朱德收住缰绳,飞身跃下战马,来到孙毅的面前,操着一口四川话,笑着问孙毅:“你就是孙毅吧?我是从胡子认出你来的,红军有规定,不许留胡子,你就不怕我关你禁闭吗?”孙毅闻言,大声回答朱德:“报告总司令,不怕!”
朱德看着一脸严肃的孙毅,有些好奇地问道:“那你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留胡子?”孙毅如实向朱德报告了之前大病初愈时的情景,他还说:“这胡子讲义气,象征着人的精气神,不能剃。”
孙毅这番解释,大大出乎了朱德的意料,引得朱德开怀大笑。此前,军中就有人对孙毅留胡子的事情有意见,认为他的做法是无视军规。如今朱德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特批了孙毅在军中可以留胡子,令孙毅连忙称谢。
朱德临走之前,又嘱咐孙毅,以后再有人对他的胡子有意见,你就告诉他,这是朱德让你留的。从此以后,孙毅就多了一个称呼,大家都称他“孙胡子”。
1936年,外国人斯诺带着照相机来到甘肃拱河镇,想要给红军将领拍张照片,便向彭德怀请示。彭德怀自然是同意的,但他喜欢开玩笑,便笑着对斯诺说:“这张照片可拍不得,若是落到蒋介石手中,非得派飞机来轰炸不可!”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而已,斯诺最终如愿拍了一张红军将领的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正是留着胡子的孙毅。后来,这张照片被刊发在《西行漫记》中,却误将孙毅当成了邓华。几十年之后,聂荣臻看到这张照片标注着邓华的名字,说道:“这哪里是邓华,这不是孙胡子嘛。”
孙毅将军心态乐观是出了名的,却不要因为这样就错误的认为他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在用兵打仗这件事上,他却一点不含糊,甚至跟聂荣臻都拍过桌子。
1939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正在研究作战方案,孙毅与聂荣臻出现了分歧,孙毅时任参谋长,而聂荣臻则是司令员,两人因为作战计划争得面红耳赤,孙毅更是丝毫不肯让步,争到激动时刻,他竟然怒拍桌子,将聂荣臻气得不行。
聂荣臻回家以后,和夫人提起此事仍未消气,向夫人抱怨称:“这个孙胡子,脾气倔得像头牛。”聂荣臻虽然生气,却并非真的怪罪孙毅,因为聂荣臻知道,孙毅是一心为了军队好,只是一时鲁莽才拍了桌子而已。
所以,聂荣臻向夫人抱怨一句后,突然想起来孙毅尚未结婚,打算“找个人好好管管他”。如此一来,原本怒气冲冲的聂荣臻,立刻操心起孙毅的婚事来。事后,夫妇二人精心物色人选,最终定下了田秀涓。
田秀涓在边区妇女中很有名气,是以英勇抗战著称的“田氏三姐妹”之一。田秀涓早年间在学校教师,后来毅然放弃稳定工作,带着两个妹妹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她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一行字:
“同学们,我走了,为了我们的国家。”
从田秀涓的事迹来看,是当之无愧的巾帼女英雄,如果她能嫁给孙毅,结成红色伉俪,定会成为一段佳话。物色好人选以后,聂荣臻叫来孙毅,对他说:“交给你一项任务。”孙毅立刻挺直腰板,大声问道:“什么任务?”聂荣臻严肃地说道:“给田秀娟写一封情书!”
这话从聂荣臻口中说出来,让孙毅有些没想到,原本挺直的腰板也软了下来,犹豫了片刻,才有气无力地答道:“……是”。
孙毅确实不善于写情书,在他亲笔写的“情书”之中,没有一句哄女孩子开心的话,开篇就介绍了自己出身贫困的家庭情况。还详细说明了自己早年间在家结过一次婚,后来离乡参军多年,对方以自己牺牲为由改嫁了……
田秀涓看到孙毅写的“情书”后,有些忐忑不安,后来还是被孙毅的真诚打动,决定答应他。两人在一间普通的民房中结婚,“婚礼”由聂荣臻夫妇亲自主持。婚礼虽然简陋,却十分热闹,夫妻俩准备入洞房时,王平等年轻将领依然不肯离开,还嚷着要弄洞房,引起一阵哄笑。
被罗瑞卿盯着的原因后来,组织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派孙毅前往抗大二分校担任校长。孙毅治军一贯从严,当校长以后,延续了治军的作风,许多校园规矩都来自军队。其中,不许留胡子的规定,也被他用来要求学生。
1942年,学生之中有人对他留胡子表示不服,认为孙毅身为校长,更应该遵守规定,不能留胡子。若是此事发生在军队里,孙毅一定会大声回击质疑者:“这是朱德批准我留的。”但这次质疑他的人是学生,让他有些心虚。
孙毅觉得自己身为校长,应该起到表率作用,思来想去,他忍痛剃掉了自己留了18年的胡子。不久,聂荣臻见到孙毅后,惊讶地发现了他的胡子没有了,赶紧询问原因。孙毅如实回答:“学生有意见,我剃了。”
聂荣臻听了这话,有些不高兴,对孙毅讲:“不行,还得留起来。”他给出的理由有两点,一个是留胡子这件事,那是当年朱总司令特批的;另一个是“孙胡子”的名声已经传出去,甚至外国记者都采访过,都知道中国军队里有一个“孙胡子”。如果胡子剃了,那还叫什么“孙胡子”。
孙毅留胡子这件事,得到了聂荣臻的批准,他又将自己留胡子的原因和学员们说明了情况,这才重新将胡子蓄了起来。
1953年,孙毅在观礼台看到罗瑞卿盯着自己这件事,后来他也找到了答案。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了总政保卫部印发的《保卫工作通讯》,其中有一篇短文,记述了一个叫“孙毅”的人,在香港通过电报的形式向国民党泄露我军信息。
这就不难解释,当年罗瑞卿为什么一直盯着他看了,原来是怀疑他是潜伏的特务。但是孙毅并未害怕,因为他坦坦荡荡,不怕人怀疑。同时,他也没有因此怪罪罗瑞卿,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依然有许多敌特潜伏,安全工作的重担,被罗瑞卿一力承担,多考虑一些不是坏事。
此事后来二十多年一直藏在心里,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过,直到写回忆录时,才将此事写了出来,算是旧事重提一次。孙毅将军自己不说,但他是什么样的人,组织很清楚,对他也很信任,这一点从1955年授衔的情况就能看得出来。
1955年授衔前,许多人嫌自己授衔低而闹情绪,甚至还有人大哭大闹。孙毅却截然不同,当他听说组织考虑授予他上将军衔时,他认为不妥,主动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恳切地表示,授予自己少将即可。
在孙毅看来,评衔时应该宁低勿高,上将军衔对于他而言,显然是高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有从劳之苦,而无建树之功”,授予少将军衔较为合适。孙毅还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
“我能活下来,就已经比无数战友占了大便宜,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但这也只是孙毅将军自谦而已,他参加革命以来,功劳是有目共睹的,态度也一直非常端正,时刻以大局为重。毛主席看到他的信以后,对孙毅此举大加赞赏,但也认为授予他少将军衔不妥,最终决定授予孙毅中将军衔。
孙毅将军离休以后,仍然闲不住,除了帮助邻居、做好事以外,还惦记着自己能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孙毅一来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二来也不想靠自己的地位勉强别人。所以,他决定凭自己的本事去学校“应聘”。
一天,孙毅将军来到北京市锦什坊小学的门口,对门卫开门见山的说:“我叫孙毅,想见见你们的校长。”彼时,孙毅将军虽然年过八旬,站姿却依然挺拔,双眼炯炯有神,不怒自威。门卫闻言,看出孙毅将军的不俗,立刻通知了校长。
校长赶来见了孙毅将军后,询问他有什么事?孙毅将军告诉他,自己就住在小学附近,想给学生们讲讲故事。校长对此很感兴趣,决定给孙毅将军一个机会,让他给4年级5班的同学讲一节课。
孙毅将军登台以后,给同学们讲了自己昔日的真实经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等经历,从孙毅的口中生动的讲出来,令同学们时而激动、时而紧张,他们以前了解这些事,还是从书本上,从未如此生动的听别人讲过。
校长全程听了孙毅将军的演讲,也深深地被吸引了。下课以后,校长主动邀请孙毅将军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孩子们也都没有散去,将孙毅将军团团围住,不停地问这问那。孙毅将军非常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给孩子们讲故事,也成了他离休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3年7月4日,孙毅中将逝世,享年100岁。
孙毅将军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传承。有人问过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着回答,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心胸豁达。纵观孙毅将军的一生,可谓是半生戎马半生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