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的难,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有人化危为机,有人尚处冰封之中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前提不是会哭,而是哭的声音足够大。
在国内疫情严重时期,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对媒体坦言,“危机来了,突然发现现金流根本扛不住,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耗没了。我们贷上款、勒紧裤腰带也就只能发三个月工资。”
话音一落,浦发银行直接送来了1.2亿元贷款和3000万元票据融资。据报道,国内有30多家银行旗下主动找上门来愿意提供融资支持。
那么西贝的危机缓解了吗?看招聘网站信息,这事应该是错了。BOSS直聘上显示,西北餐饮集团已经有587个职位招聘需求处于开放状态,看来已经在为全面复工摩拳擦掌。
西贝这样的餐饮巨头,多年深耕已经把商业链条打造的严丝合缝,2012年西贝就在规范财务报表,疑似在为上市做准备。这么多年过去,西贝越活越好,并且打消了上市的念头。能在不上市的情况下,把直营店扩张这种重资产打法玩转,可见公司确实有一套。
在市场好的时候,银行就非常愿意把贷款提供给这样的优质企业。现在企业虽然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经营逻辑还在,复苏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给他们提供贷款是银行求之不得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坏账风险。
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的境遇可能不尽如人意了。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十天,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锐减61%,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全面复工热身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集中复工难度还是很高。
“连智联招聘广告销售给我打电话时,都小心翼翼的。听我说暂时没有付费招聘需求,小伙子还让我加油熬过去。”
这是北京某小型连锁花店负责人赵先生最近遇到的小插曲,疫情期间,很多鲜花供应链都停止供货,花店只能被迫停摆。听闻各地正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他也咨询了多位银行业务员,得到的答复是自己这种情况贷款很难。与赵先生情况相似的小老板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是利润微薄还在为“每月赚回底商租金”奋斗的人。
不过,这绝不是银行刻意刁难,小规模企业经营情况不确定性较多,稍有不慎就面临从员工到客户的全面流失。即使是后期继续放宽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他们能得到的恐怕也只是喘一口气撑住继续往前走。若想像西贝等大型企业一样化危为机,断无可能。
小微企业坚持住,城市需要你们
站在市场经济角度而言,优胜劣汰本无可厚非。但不妨想象一下,若是大街小巷的商业都变成清一色的大型连锁企业,未免过于无趣。
在很多城市隐蔽的地方,都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或是一锅猪蹄,或是地方小炒。他们的存在,几乎已经融为城市中的某种符号。
也有一些年轻人,明知做小本生意辛苦还不赚钱,但还是义无反顾的离职单干。对于这种不愿融入标准化齿轮当中的自由意志,也是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年轻时没好好学,找不到工作了。但我总不能混吃等死吧?只要干下去,相信会一天比一天好的。”
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经营一家小微企业是赖以持家的生存技能。因为缺乏学历和工作经验,不得不寻找一处可以发展下去的缝隙。毕竟,所有人都有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诉求。小微企业作为上升通道的作用,是几千份漂亮简历里选一个职位的大型公司,所无暇顾及的。
日本应该是“百年老店”最多的国家,即使是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微企业,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比如小野二郎,捏了70年寿司,捏成了“寿司之神”。
这样来看,只要给小微企业一点生存的土壤,他们可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甚至实现自己人生的逆袭。
眼下这场全球性疫情还在继续,暂时没有达到贷款门槛的小微企业只能自力更生。
比如北京某餐饮企业的曹先生,就在考虑将停工时期的工资结构进行调整,把一部分暂时无法发放的薪酬计入分红股权或复工绩效当中,待经营现金流好转后给予支付。他的饭店刚开业不到一年,年前加大了网络营销和菜单更新,开始在大众点评上小有名气。不料疫情的出现,打乱了原本的发展规划。
“不是万不得已,真不愿意动员工的利益。可是不调整的话,这买卖也就到头了。调整工资这件事,有些员工出于个人情感愿意接受。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抵触情绪很大...”
在小微企业当中实施股权激励或现金转股的操作,容易让员工产生误会。可是为了生存下去,有些事情不得不去尝试。
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正在陆续出台。但愿疫情过后,他们都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