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作为北朝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曾经还统一过北方,为什么会在短短十三位皇帝之后就灭亡了呢?

趣史汇 2021-04-02 13:23:46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也可以称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是一个政权非常多的时期,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被称作中国政权更迭最为频繁、最为迅速的时期,常常是一个王朝刚刚建立,过不了多久,这里就又换了一个王朝,不过好在,即使是政权更迭地这么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发展还是非常迅速且良好的,开放的文化氛围,藏书机制的形成,史官地位的不断提高,都让这段处于混乱时期的文化有了依据,后人也能根据史书来观看这个时期的人民群众是如何生活的,王朝是如何发展的,非常有借鉴意义,而北魏的历史就是其中之一,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所建立的政权,是北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历史意义是重大的,魏晋之后就是南北朝了,而北魏作为北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对后世王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也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历史意义的王朝,曾经统一过北方的王朝,在短短十三位皇帝之后就走向了灭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北魏皇帝寿命普遍偏短,频繁更换皇帝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在北魏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却也令人十分疑惑的地方,那就是北魏的皇帝寿命在历史上是普遍偏短的,有学者做过研究,北魏皇帝的平均年龄是29岁,而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帝的平均年龄是39岁,整整十岁的差距,就能看出当时北魏虽然是经历了十三位皇帝,但统治的历史却是非常短暂的,而皇帝寿命太短导致频繁地更换皇帝非常不利于国家和统治秩序的稳定,所以我认为北魏皇帝寿命普遍偏短,频繁更换皇帝所带来的政治和秩序不稳定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中,皇帝的气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气运,所以人民是非常相信他们的皇帝的,但是北魏的皇帝平均年龄才29岁,最大的也不过45岁,而最小的也才刚刚成年,短短一百多年的统治时间里更换了十三位皇帝,这对王朝发展的气运来说是非常不吉利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是非常迷信的,皇帝的寿命如此之短,会让民众们开始怀疑这个王朝是否能够长久发展下去,而这样的怀疑就会让整个社会秩序出现动荡不稳定,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另外,在短短一百多年的统治时间里,更换了十三位皇位也就意味着而更换了十三种统治方式,因为人是不同的个体,皇帝更是如此,他们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统治上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频繁更换统治政策,就会让上一个还没有热乎的政策被替代,或者出现冲突,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来得及将自己未实施的政策记录下来给后面的皇帝使用,所以这也就造成统治阶层的混乱,他们不能理解皇帝的最终想法是什么,模棱两可地执行最后带来的只能是混乱的阶层,混乱的官员,混乱的秩序。

北魏皇帝的寿命普遍偏短,一方面会让百姓开始怀疑王朝持续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上一个皇帝的政策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政策,这两者会造成北魏王朝的秩序动荡,统治阶层混乱不堪,所以我认为北魏皇帝的寿命普遍偏短,频繁地更换皇帝动荡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成为了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二、平城虽能作为北魏的政治中心,却撑不起成为经济中心的条件

平城是北魏的都城,自然也就是北魏的政治中心了,在历史上,往往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放在一个城市上会使得这个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且长久,但是北魏的都城——平城,虽然可以称作是政治中心,但绝对撑不起经济中心的称号,所以我认为平城撑不起来经济中心需要的条件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平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北,是农业和牧业发展得混合区,这就意味着牧业的开展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开展,两者如果不能相辅相成,那只能相克了,而平城的经济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他们向往的是中原文化,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封建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对农业的看重超过了对牧业的看重,但是平城所处的位置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农业的重视,这样就会出现矛盾,所以在后来孝文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迁都洛阳,但是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时间是很长的,所以北魏受到平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平城的地理位置太过于偏北,不适合逐渐封建化的北魏,迁都是必然的事情,但是都城所处平城的时间太长,影响也比较深远,所以我认为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时间较长,撑不起来经济中心的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三、孝文帝在改革中选择迁都洛阳,挑起统治阶层内部的剧烈矛盾

孝文帝在众多大臣持否定态度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迁都,这就是在动摇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是非常不希望迁都的,所以在迁都之后,他们必然会在此后北魏的统治中出现很多问题,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接连不断,所以我认为孝文帝在改革中选择迁都洛阳,埋下了统治阶层出现矛盾的隐患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孝文帝之所以能够成功迁都洛阳,这与他的支持者是离不开的,所以在南下后,这批支持孝文帝迁都的大臣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力或者更多的金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势必会引起不同意迁都那一方的嫉恨,而朝堂上最不缺的就是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所以统治阶层的矛盾会不间断地出现,这也会大大消耗北魏的国力,长期处于党派斗争中的北魏,自然无力解决外来的威胁,所以早衰是必然的。

虽然成功迁都了洛阳,但其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难以想象的,同时迁都成功后,不支持迁都的派系会不间断地在朝堂上找茬,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国力更弱了,所以我认为在迁都后,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四、佛教被统治者所推崇,在佛教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使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是非常兴盛的,几乎各个王朝都会对佛教有些推崇,北魏也是如此,尤其是北魏的统治者,他们对佛教十分推崇,甚至不惜花费重金来修建佛寺,所以我认为佛教被统治者所推崇,在佛教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使用是北魏走向早衰的重要原因。

北魏统治者对佛教十分喜爱,所以他们希望佛教可以更高地传教,而传教的物质基础就是佛寺的修建,不然怎么有句诗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些“寺”就是指的佛寺,由此可见当时对佛教有多么的推崇,而修建的资金势必要从国库里取,就会造成北魏国库空虚,进而使得北魏走向早衰。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