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白,他被丑化了千年,直到1999年出土的墓志铭,为他正名

历史安利官 2025-04-26 09:26:30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物形象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塑造或歪曲。

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与诗仙李白的一段故事,他被丑化了千年之久。

而直到 1999 年,一块出土的墓志铭才为他揭开了被掩盖的真实面目,他就是高力士。

在大众的认知里,高力士是一个谄媚阴险的笑面虎,是一个阻碍李白仕途的奸佞之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力士脱靴”:被丑化的关键事件

说起高力士被丑化的原因,“力士脱靴” 这一事件无疑是关键。

据说,天宝初年,才华横溢的李白来到长安,经人推荐,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被封为供奉翰林,在宫中写诗作文。

一日,李白喝得酩酊大醉之时,突然被皇帝召去作词助兴。

原来,当时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玄宗兴致大发,想到了李白,便命人将其召来。

喝得烂醉的李白被人扶上了马背,送至宫中,经冷水浇淋后逐渐清醒,提笔写下了三首词来赞颂杨贵妃和牡丹花,玄宗和杨贵妃听后十分高兴。

而 “力士脱靴” 就发生在这次作词之后,李白醉意未消,竟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虽身为权倾一时的大太监,但在皇帝面前也不敢违抗李白的要求,只好忍气吞声地为他脱掉了靴子。

从那时起,高力士便将此事记恨在心,处处给李白使绊子。

杨贵妃喜爱李白的词,高力士却指出李白的词有侮辱杨贵妃之意。

在李白为杨贵妃作的词中有一句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高力士解读为李白将杨贵妃和赵飞燕相比较,是对杨贵妃的侮辱。

杨贵妃听后觉得有理,从此对李白恼怒起来。

此后,即使唐玄宗想给李白官职,也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

因为 “力士脱靴” 的故事,李白不畏权贵、坚持本心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高力士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谄媚阴险的反面人物。

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不断被强化,使得高力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逐渐固定为一个奸臣。

高力士的真实身世与经历

然而,真实的高力士并非如此。

高力士原本姓冯,名元一,他的身世十分坎坷。

他的祖先冯盎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的冼夫人之孙,冯家世代在岭南地区颇具威望。

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曾是潘州刺史,母亲是隋朝开国将领的曾孙女,在岭南地界备受尊敬 。

但在他十岁那年,家中突遭变故。

武则天登基三年后,岭南有人密谋造反的消息传到她耳中,酷吏万国俊被派往岭南查探。

万国俊到岭南后,不问青红皂白便残忍杀害了三百多名流放人员。

因冯君衡未及时向其示好,万国俊回京后便诬告冯家参与谋反。

武则天震怒,冯家被查抄,冯元一的生活一落千丈,父亲去世后,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无奈之下,冯元一的母亲将他卖给了一户有钱人家为奴 。

几年后,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为讨好武则天,送去两个长相不错的男孩,其中一个便是冯元一。

从此,年幼的冯元一成了宫中众多宦官中的一员。

由于他相貌出众、做事机敏,被武则天留在身边,并派人悉心教导。

冯元一没有因悲惨遭遇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成为了文武全才。

因其射箭能力超群,百发百中,被武则天赐名为 “力士” 。

一次,冯元一去奉承府办事,撞见张易之两兄弟调戏宫女,被发现后遭众人辱骂,甚至要被当众扒下裤子取乐。

不堪受辱的他与张易之等人厮打起来,武则天得知后将他鞭笞并逐出了宫。

身无分文的他最终饿倒在梁王府前,后成为宦官高延福的养子,从此改名为高力士。

在高延福的教导下,高力士的工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又重新被武则天召回身边 。

高力士对唐朝的忠诚与贡献

高力士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实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诸多贡献。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重用皇后韦氏亲戚,韦氏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 710 年,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人专擅朝政,还想效仿武则天登基为帝,于是联合女儿安乐公主下毒害死了李显,立李重茂为帝,李重茂只是傀儡,韦氏和安乐公主掌控着实权。

韦氏想要假借为府邸池塘改名的名义除掉李隆基,高力士第一时间将此事告知李隆基,救下了他的性命 。

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诛杀了韦氏一党,扶持李旦成为皇帝。

李旦当上皇帝后,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言听计从,且李隆基并非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按理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应是太子。

为让李隆基成功继承大统,高力士连夜去找李成器,劝说其放弃太子之位。

在高力士的帮助下,李隆基终于登上太子之位 。

两年后,李隆基顺利继位,太平公主背地里准备发动政变与之争夺,又是高力士的存在让太平公主未能得逞。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一直掌管他的茶饭,还以身试毒,为李隆基挡下了太平公主的毒害。

无论是诛杀韦氏一党,还是阻止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高力士都坚定地站在李隆基身边,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与李隆基成为了知己 。

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反唐叛乱,李隆基和高力士等人逃往蜀地。

当时,李隆基身边还有一个深得信任的宦官袁思艺,但安史之乱发生后,袁思艺跑去投靠安禄山,而高力士则始终陪在李隆基身边,侍奉他到成都。

太子李亨登基后,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不久将其接回长安,高力士因护驾有功再次加官进爵 。

墓志铭揭开的真相

1999 年,高力士的墓穴被发掘,一块保存完好的唐碑问世,上面篆刻着他的墓志铭。

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如何保护君主子女、上书劝谏李隆基的实情。

从墓志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被丑化形象截然不同的高力士,一个忠君爱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本心的高力士 。

原来,高力士并非心胸狭隘、谄媚阴险之人。

他对唐朝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多次挺身而出,保护了李隆基的安全,为唐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与李白之间的 “力士脱靴” 事件,或许只是被后人过度解读和歪曲了。

在当时的宫廷环境下,高力士作为一个宦官,可能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 。

高力士被丑化千年,只因 “力士脱靴” 这一事件,被后人片面地解读和演绎。

而 1999 年出土的墓志铭,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高力士。

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应仅仅依据单一事件或片面的记载来评判,我们需要从更多的历史资料中去探寻真相。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要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

0 阅读:10